聯合國副秘書長埃利亞松曾表示:“全球70億人口中,60億人有手機,卻只有45億人有廁所或公共廁所可使用”。2013年7月24日,第67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將每年的11月19日定為“世界廁所日”,倡導人人享有清潔、舒適及衛生的環境。我國亦在此項決議中投下贊成票。

公共廁所作為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既是一個城市環境衛生的側面體現,更是衡量“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標桿之一。日本曾于20世紀80年代進行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公廁革命”,尤其是首都東京努力推進公共廁所建設和優化管理,充分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不斷提升公廁設置的科學性、引導標識的人性化、設施設備的完善度等。這場“革命”的成果受到社會各界認可,也幫助東京公共廁所的先進度長年穩居世界一流行列。本文通過介紹日本東京等城市在發展公共廁所方面的有效實踐,或許可為進一步完善國內城市的公共廁所管理提供思路。
一、專業協會主導“公廁革命”
(一)市民訴求誘發“公廁革命”
東京占地面積狹小、城市布局緊湊,公共廁所卻遍地皆是,隨意走入一間,都能保證撲鼻無異味、墻壁無污點、地磚無水漬、水斗無故障、廁紙無斷檔。盡管今天的東京憑借公共廁所的清潔度、便利度、先進度成為全球示范,但數十年前卻并非如此。
日本的公共廁所“進化”過程較為漫長:早在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人們便已學會在河邊架起木條如廁,就此延續千年,后來演化為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在人口聚集地共同住宅區設置的“長屋”,這也被視為日本現代公共廁所的雛形;直至20世紀60年代,日本才開始出現了蹲式馬桶(日式廁所),到了70年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坐式馬桶(西式廁所)從首都東京開始在全日本逐漸普及。
與此同時,包括公園、電影院、體育館在內的許多公共服務設施都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得到了改善,但公共廁所依然備受詬病——臟污、昏暗、惡臭。這種與整個城市發展不相匹配的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以致當時的市民較少使用公共廁所。隨著市民對公共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提出了公共設施更舒適、公共服務更便捷的希望,公共廁所就是其中重要一環。
(二)“公廁革命”影響輻射全球
公眾對改善公廁現狀的強烈訴求,促使全日本范圍內的地方政府紛紛將“公廁革命”列入行政事務加以實施。為進一步推動及延續“公廁革命”,1985年,非營利組織“日本廁所協會”在東京成立。協會成立伊始,即提出“創造廁所文化”的口號,其努力目標包括:廁所文化的創新、舒適的廁所環境的創造、與廁所相關的社會課題的改善等。為進一步深化組織的理念,協會每年舉行一次“最佳廁所”評選,由化學家、醫生、環保專家、市民代表等組成專家團,綜合考評廁所文化及環境創新。2014年,從眾多應征作品之中,滋賀縣近江八幡市教育委員會提交的“大家攜手建設的學校廁所”、NEXCO東日本集團提交的“小小廁所空間創造大大感動空間”等6組項目脫穎而出。
“公廁革命”改變了東京公共廁所的命運,造就了清潔、便利、舒適的公廁環境。此外,該組織將每年的11月10日定為“日本廁所日”,當天在全國舉行“廁所文化”專項宣傳活動,如2014年在東京舉辦了慣例的“第30回全國廁所研討會”,以學校公共廁所為主題展開討論。協會成立30年來持續舉辦的多項活動在世界范圍引起了廣泛反響,也直接推動了2001年總部位于新加坡的“世界廁所組織”的成立。
二、設置廣泛與引導優化并進
(一)公廁設置確保足量、廣域
若將公共廁所的數量作為評判“城市便捷度”的指標之一,則東京早已躋身全球前列。利用Google地圖進行搜索統計,截至2015年7月,被公認為東京中心的“東京都23區”622.99平方公里范圍內,公共廁所已突破7000處,每平方公里超11處。根據現時預計,2020年東京奧運會期間將有超過25萬人赴現場觀賽,而比賽場地大多集中在“東京都23區”內直徑8公里范圍中。對此,東京市民紛紛擔心起這一區域內的公共廁所數量是否足夠,臨時或增設公共廁所已成為現下的一大課題,足以見得公共廁所在國民心目中的重要性。
(二)導向牌充分體現便捷度、人性化
“恥”文化心理長期根植于日本人內心深處(“恥”在日語中意為不好意思、慚愧),生活中十分注意避免麻煩他人,向人詢問公共廁所位置當然被視為“恥”事之一。故而,為了方便使用者查找,公共廁所的位置都被明顯地標注在地圖和街區導向牌上。導向牌對廁位的所在位置、內部具體設置(蹲式、坐式、無障礙設施、母嬰)及使用狀態等都進行了明確標識,各種設備的圖例采用“文字加圖案”的方式,無論是否通曉日語都能輕松找到合適的廁位。此外,為方便殘障人士使用公共廁所,部分廁所導向牌上還印有盲文。
三、不斷完善提升設施人性化服務
盡管東京的公共廁所面積狹窄,但“內在”相當豐富——廁紙、消毒劑、洗手液、烘手機、扶手、掛衣鉤都只是基本的配備。為避免未及時更換廁紙給如廁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備用廁紙也不可或缺,即便遇到廁紙告罄的情況,也可通過呼叫鈴聯系管理人員送來廁紙。
(一)“智能坐便器”提升使用感受
近期在國內游客群體間大熱的“日本坐便器”其實起源于美國,最初僅具備溫水洗凈功能,專供老年群體使用。引進日本后,經TOTO衛浴反復研究,于20世紀80年代推出了集便圈加熱、溫水洗凈、暖風干燥、自動除菌等多種實用功能于一身的先進智能坐便器,大大提升了如廁的舒適度。目前,日本的智能坐便器技術已能代表世界級高度。
據日本內閣辦公室的一項調查顯示,智能坐便器已成功打入普通家庭,與歐美國家平均35%的普及率相比較,日本家庭達到72%,這一數據可比肩個人電腦、數碼相機等其他家庭設備。而今,這項技術已經走向了公共廁所,普及率高達90%。
(二)“多用途廁所”方便殘障人士
截至2009年末,日本登記在冊有282萬名四肢不健全者,另有約18萬名殘障人士患有膀胱、直腸機能障礙,這一人群被視為使用廁所存在障礙的群體。為保障這一群體的社會利益,日本于1993年制定了《殘障人士基本法》,對可供殘障人士、老人、兒童等群體使用的“多用途廁所”做出嚴格規定。1994年又出臺《關于高齡老人、殘障人士等可便利使用的特定建筑物促進法》,主要適用于醫院、百貨商店、旅館、政府機關等17類戶外公共設施,旨在保障殘障人士能夠獲得室外活動的平等權利。考慮到部分殘障人士依靠輪椅出行,必須保證較大面積的廁位,該法更對供殘障人士使用的廁位單間面積、入口尺寸、洗手臺高度、鏡面高度及傾斜度等做出詳細要求。
2008年,東京世田谷區梅丘的兩處“誰都可以使用公共廁所”增設語音導向裝置,右側入口對應輪椅使用者、人工造肛手術者及母嬰,左側入口對應帶傳感器的語音導向裝置,廁所內外都可聽到語音導向,保證單獨一人的殘障人士也能無需假手他人獨立使用。
(三)“音姬”裝置巧妙實現節水
同樣出于“恥”文化心理,因為不希望被別人聽到聲響,日本女性每次如廁平均要按下沖水閥2到5次,是一種平白浪費水資源的陋習。針對這一習慣,TOTO衛浴于1988年發明廁所用擬音裝置,也稱“音姬”裝置——只要按下對應按鈕,廁位內便會發出持續30秒左右的模擬沖水聲,這一巧妙設計既令使用者不感尷尬,同時也避免了水資源的巨大浪費。據松下電氣的一項調查顯示,設置初期全國1500個“音姬”每年可節省6400萬日元水費,效果十分驚人。目前,“音姬”幾乎覆蓋了東京全域的公共廁所,還從女廁拓展到男廁內,近期還推出了熱感應自動發聲的新型“音姬”。
(四)“母嬰專區”照顧特定群體
為方便帶嬰兒的女士,越來越多的公共廁所劃設出母嬰專區,在有限的空間內納入嬰兒座、哺乳臺,并在廁位旁留出放置嬰兒車的空間。未劃設母嬰專區的公共廁所一般也會在女廁內設置多功能“嬰兒專座”,母親既可以利用隔板為嬰兒更換尿布或哺乳,也可在如廁時將年紀稍大的兒童安放在嬰兒座位內。此外,有些廁所內部還備有兒童專用的小號坐便墊,幫助兒童學習使用公共廁所。
四、融合都市文化與綠色科技
(一)“文化公廁”成觀光熱點
東京的公共廁所通常在建設前就以周邊市民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力求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為使用者創造出舒適、愉快的感受,因而無論景點、公園或街道,東京的公共廁所在外觀上都與周邊的建筑物保持了高度一致。為了推廣廁所文化,一些城市率先在風景區打造“文化公廁”,許多地方都能看到一些外觀頗具特色的公共廁所,它們根據所在的環境而采用對應的建筑風格,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使用同時還能領略到獨特的歷史文化風情,部分“文化公廁”甚至成為了觀光熱點。
1.濃濃中國風的橫濱中華街公共廁所
橫濱中華街位于神奈川縣橫濱市中區山下町一帶,是亞洲最大規模的唐人街,被譽為“中國名菜飯館街”,整條街道都彌漫著濃郁的中國風。在該處設置的公共廁所也不例外,外觀仿照中國蘇州園林建筑風格,建起碧瓦白墻、八角亭閣,充分與周邊景觀與文化氛圍相協調。
2.恍如仙境的龍宮城公共廁所
浦島太郎誤入龍宮的神話故事在日本家喻戶曉,據說香川縣三豐市詫間町的紫云出山就是故事的發生地。當地積極利用這一資源,開發出一批觀光景點,包含模擬龍宮城外觀的龍宮城公共廁所在內,讓使用者仿佛也誤入仙境。
3.超越現實的森之入口公共廁所
日本眾多鐵路站點的公共廁所設計都富含特色。千葉縣市原市的上總大久保站是小湊鐵道的一站,1928年設站,1956年取消了候車處月臺上的站長室,成為無人站,宮崎駿的經典動畫電影《龍貓》在此取景。2014年,根據電影中的情節,在此設置了由建筑協會CLIP設計的公共廁所“森之入口”,掀起一陣觀光小高潮。
(二)高科技廁所融入都市生活
公共廁所不但反映了國民的審美觀,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國科技發展水平。2014年,位于東京的日本科學未來館舉辦了一場“廁所”主題展,對下水處理、地球環境、宇宙和廁所等多個主題進行展示,提高市民尤其是兒童對公共廁所的認識,引導思考科技與廁所之間的關系。
東京人注意將科技與生活相結合,不止滿足于智能坐便器,還運用高新科技使廁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許多公共廁所設有紅外線感應器,人一離開即自動沖水,廁位地上的電子秤可以測出使用者的體重,旁邊的扶手能量血壓、測心跳,而內置的化驗儀器會分析出排泄物中的蛋白質、紅白血球和糖分。在告知使用者相關數值的同時,將資料傳輸給遠程服務中心,幫助判斷身體健康狀態。
公共廁所“數量”評判的是城市“便捷度”,公共廁所“質量”更是判斷城市“友好度”的標準,涉及“出口”的公共廁所問題,關乎民生,不容忽視。國內城市應努力動腦筋、想辦法,力求提升城市公共廁所的整體水平,才是實實在在為民服務的表現。
參考文獻:
[1]日本廁所協會網,http://www.toilet-kyoukai.jp/news/event/b3/detail_03134.html.
[2]東京都區域廁所地圖,https://maps.google.co.jp/maps/ms?msa=0msid=217229753003646005005.00047df09ff9adb443a38.
[3]日本內閣府2009年3月消費動向調查,http://www.e-stat.go.jp/SG1/estat/List.do?bid=000001021469cycode=0.
[4]日本國土交通省綜合政策局安心生活政策科.關于考慮多樣化使用者的廁所發展戰略調查研究,2012年3月,http://www.mlit.go.jp/common/000209199.pdf.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