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諾貝爾獎陸續公布,連續七年的諾獎熱門候選人、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再次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他很失望,他的眾多粉絲也很失望,只能對他弱弱地說一句:等等,再等等,好飯不怕晚。
其實,呼聲很高但最后卻無緣諾獎的遠不止村上春樹一人。中國詩人北島也曾被多次提名,還有四位華裔科學家也因成果顯著而被多家媒體預測會榜上有名,今年最終也名落孫山。對他們的安慰,還是那句話:等等,再等等,好飯不怕晚。
說到等等,諾獎歷史上等了幾十年的大有人在。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為了反抗種族隔離政策,足足坐了27年牢,出獄時已72歲高齡,這期間他已被多次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但直到他出獄3年后才實至名歸,獲得諾貝爾和平獎;4年后,他眾望所歸,當選南非總統;10年后,被選為最偉大的南非人;20年后,他被尊稱為“南非國父”。獲釋后的33年里,他共獲得世界各國授予的一百個獎項。如果不是心平氣和地堅持走自己的路,如果不是心胸坦蕩地處世理政,他不可能有這樣的輝煌。
還有等得更長的。2013年,82歲的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成為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第13位女性獲獎者,被譽為“當代短篇文學小說大師”。為了等這一盛譽的到來,她辛勤耕耘了將近七十年,臥薪嘗膽,不離不棄。有人說她不夠聰明,不是寫作的料,她不理會;有人說專寫短篇小說得不了諾貝爾文學獎,她不為所動,一心寫她的“豆腐塊”;有人說她是小地方的小作家,寫的東西根本沒人注意,她仍不受干擾,堅持不懈……最后,終于等來了屬于她的“好飯”,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欲滴。
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世界上沒有誰一等再等,成心把“好飯”拖到最后才端上來。或食材難湊,或火候不到,或制作復雜,或其他原因,“好飯”晚到也是不得已的事。遇到這種情況,須耐心等待,不能著急。如果機遇不逢,積累不足,功力不夠,火候不到,強行揭鍋必然會吃夾生飯。
學者作家張中行,75歲之前默默無聞,因為時機不到,風向不對,他只有耐心等待。提到他時,人們會說是《青春之歌》里那個落后男人余永澤的原型。75歲以后,改革開放,他也等來了自己的“好飯”,突然出現大爆發。新作一本接一本問世,內容一本比一本精彩。《負暄瑣話》系列,平和沖淡,清雋優雅;《禪外說禪》深入淺出,雅俗共賞;《說夢草》《順生論》思想深刻,文筆優美;《流年碎影》娓娓道來,平實自然。一代散文大家,就這樣橫空出世,驚艷一時。
等,是靈魂的煎熬,也是意志的打磨;是能量的集聚,也是事業的升華。因為,無論是科研成果,還是詩文著作,都需要時間檢驗,需要歷史鑒定,也需要取得人們的共識。所以,我們看到的諾貝爾獎得主,白發蒼蒼者不少。等待,讓他們變得淡定;等待,使他們日益睿智,他們堅信,是好東西就一定會有人識貨,辛勤耕耘必然會迎來豐收,于是,在日復一日地等待著那個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
當然,歲月苦短,時不我待,毋庸諱言,也有等不到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兩個沒有等到的古人;沈從文曾被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因天不假年而錯過。什么時候都有被低估的事、被埋沒的人,即便他們沒有得到獎項和榮譽,但其不朽事業、道德文章,仍會澤被社會,他們也會毫無愧色地躋身英杰行列。
(選自《今晚報》2014年12月25日)
微評
等是在積聚力量,是為了厚積而薄發。等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努力的過程,是在為人生的輝煌而作的艱苦準備,同時也是在向成功不斷邁進的過程。
【苗昌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