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對中國人來說,“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所有人都會換上新衣服,做好可口的吃食,共同慶祝那一天的到來。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人們年年都要慶賀呢?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還得從“年”的歷史演變談起。
據黃現璠在其著《古書解讀初探》一書中說道:“必先有禾之種植,而后有年字之發生,年生于禾,非禾生于年。”故《說文》曰:“年,谷孰也。”可見,“年”字的形成與“禾”有著很大的關系。且看下圖中“年”字的演變過程:
上圖中,甲骨文的“年”是由一個“禾”加一個“人”構成的。其中,“禾”為谷物的總稱,年成的好壞,由“禾”的生長及收成情況來決定,所以“禾”對于先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而“年”中的“禾”看上去像是被沉甸甸的穗壓彎了腰,以此象征著禾谷豐收。“年”的下面是一個“人”。從甲骨文來看,就像是人頭上頂著豐收的“禾”的樣子,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再加上“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周期,谷禾一般都是一歲一熟,所以“年”與歲在日期數量上便有相同周期了。這里的“年”就引申出了“年成”“收成”等義。
金文的字形基本承續了甲骨文的形體,從“禾”,從“人”。篆文則在甲骨文的形體上做了一定的改動,將“年”字下面的“人”訛變成“千”,并將“千”作為聲旁,許慎就采用了此說。到了隸書時期,已看不出“禾”與“人”原本的形體,直至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年”。
在中國,關于“年”的傳說大約有三種:一、年是吉祥獸,給人類帶來四季好運、五谷豐登;二、年是怪獸,專門禍害莊稼、危害百姓;三、年是少年,協助人類除掉怪物。但不管傳說怎樣演變,在“年”那一天進行慶祝活動(放鞭炮、貼對聯、舉燈籠)已經成為從古至今人們必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