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言】
事理說明文,即以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介紹科學道理為主要內容的一類說明文體。在閱讀事理說明文時,同學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把握事理說明文的中心思想;2.抓住主要的說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種說明方法之間的關系及作用;3.確定事理說明文的敘述結構;4.體會事理說明文的語言風格。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飛機上不能打電話”是騙你的嗎?
□王陳曄
美國FCC(聯邦通信委員會)先是宣布坐飛機可以上網,又宣布從2013年12月12日起,坐飛機還能打電話——如果你所選擇的航空公司允許的話。
FCC主席強調,這并非決定,還需要上級——美國運輸管理局同意。但從技術上來說,FCC確實承認了“飛行過程中撥打電話所產生的信號會干擾飛機控制信號”的問題早已經解決了。
其實,1991年,FCC首次出臺禁止在飛機上使用手機的規定,就不全因為手機很“危險”。當時這項禁令的主要理由是,手機的使用是通過地面基站的,而當你快速從一個區域移動到另一個區域時(飛行時),基站切換過于頻繁,會加重基站的工作負擔。其次,才是手機發射的無線電波可能干擾飛機的電子系統。
沒錯,“有可能”。事實上,手機的無線電波會干擾飛機這種事,從來沒有真正被實驗證明過。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就有人報告一架飛機偏離正常航線的事故,并猜測因為受到收音機干擾(當然,類似的報告不止一例)。于是,美國的FAA(美國聯邦航空局)和RTCA(美國航空無線電技術委員會)開始聯手對此進行研究。萬萬沒想到,研究了半個世紀也沒有結果……大量的模擬實驗——包括在真實航班上和實驗室里進行的,從來沒有觀測到明顯的干擾結果。
可是人命關天,雖然FCC曾經在2007年左右猶豫過是否要取消關于電子設備和手機的禁令,但仍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由于不同頻段的信號隔離和屏蔽技術的提高,這項無法被實驗證明的“安全隱患”也逐漸被消除,電子設備和飛機經過設計已經確認可以互相兼容了。
當然,如果這項新的規定被航空公司采納,那意味著航空公司將需要在飛機上安裝信號接收器,滿足乘客手機與基站信號的交換,1991年FCC發布“手機禁令”的主要理由也就不復存在了。
美國并不是獨自在試水。早在2008年,歐盟就開始批準乘客在飛機上使用手機和移動設備,比如歐洲的維珍大西洋公司就允許無限的數據連接,但只允許6個人同時打電話;漢莎航空的一些航班允許通過手機連接數據,但不允許打電話。阿聯酋航空允許乘客隨便打電話。
有趣的是,在FCC的新規定出臺以后,大家吐槽的并不是在飛機上使用手機不安全,而是,“大聲打電話會干擾別人,會對我們登上飛機后共同進入的社會空間構成干擾”。《紐約時報》這樣解釋FCC的行為——它確實是在試圖給我們想要的東西:飛行時能夠使用數據、上網、收發郵件等。
所以,“或許旁邊就坐著一個(打電話的)大嘴婆,但至少你能在Twitter上抱怨一下她。”
(選自《壹讀》2013年第24期)
1.1991年FCC首次發布“手機禁令”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解題思路:回答這類問題,同學們應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找出上下文的相關信息點進行回答。
2.文章第四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解題思路:要把握文章的說明方法,需掌握說明對象的特點,去相應的段落中找。
3.“飛機上不能打電話”很可能成為歷史,也許你下一次坐飛機的時候就已經解除了“手機禁令”。你認為解除“手機禁令”可能帶來哪些便利和不良影響?針對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你有什么建議?
解題思路:這類題的答案多元而非唯一,其實質是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答題時,同學們需要充分調動生活積累與想象力,并結合真情實感,有條理、有邏輯的進行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