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善,通常是指善良。善良是一種高尚的品格,人要超越自我,達到善的境界,就必須注重積善,即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地培養(yǎng)自己心中各種善良的愿望,并使之不斷積累和壯大。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荀子·勸學》)意思是:堆積土石成為高山,風雨就在這里發(fā)作起來;匯聚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在這里生長起來;聚集起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備了。
其實,“善”為“膳”的本字。古人以羊為膳食的美味,故金文的“善”字從羊從誩(音jìng),表示眾口夸贊的意思。由于羊是是非曲直的判斷者,因此“善”便引申出“好”“美好”“吉祥”等意思(而膳食之美,后世另造“膳”字來代替它的本義)。如“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意思是:孔子談到《韶》樂時說,它的旋律和內(nèi)容美極了,又好極了。又談到《武》樂時說,它的旋律美極了,而內(nèi)容還不夠好。
因為羊的性情溫和馴順,所以“善”又有了“善良”“慈善”之義,與“惡”相對。“善”字用作動詞,則有“喜好”“愛惜”“親善”“擅長”等義。
善也作姓氏用字。善姓始祖據(jù)傳為上古唐堯時的一位高士,叫善卷。堯聽說他道德高尚,很有學問,便親自去拜他為師。
后來堯到南方巡視,病故于蒼梧之野。舜不愿接替帝位,就想讓堯的兒子丹朱接替帝位。可是天下之人不歸附丹朱而歸附于舜,無奈,舜只好把天下讓給德高望重的善卷。善卷卻推托說:“我生活在宇宙之中,冬天以皮毛為衣,夏天以葛葦為衣,春天耕作,秋天收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我為什么要做國君呢?”可舜還是硬要把帝位讓給他,善卷沒法,只好逃之夭夭了。善卷逃呀逃,一直逃到江蘇宜興,見那崇山峻嶺之中竹木茂盛,又瀕臨太湖。他來到一個山洞前,見洞口大開,山洞前面很開闊,放眼望去,太湖飛浪遂入眼前。于是他便在這個風景秀麗、環(huán)境幽靜之處居住下來,過著平民的生活。后來,人們便把善卷居住的這個山洞叫善卷洞。今日的善姓之人,據(jù)說都是善卷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