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因“八折本金”鬧得沸沸揚揚的黃氏控股集團路橋建筑裝飾城二期項目(以下稱“黃氏項目”)最終以光大興隴信托公司(以下簡稱光大興隴)官方回應“保本微利”而平息。
據光大興隴信托內部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透露,多數投資人已接收光大方面給出的解決方案,但仍有不到10%的客戶在溝通中。
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次不會是個例,在收購甘肅信托后,光大興隴還將背負更多前者不良項目兌付壓力。據透露,接收的原信托公司還存有200億余額明年面臨兌付。
保本微利爭取客戶
10月底,一篇直指“光大信托準備8折兌付本金”的公眾號文章將重組待興的光大興隴信托再次推到了公眾面前。
11月2日,20余名委托人到京上訪,要求光大興隴信托全額兌付該信托項目本息,但后來據光大興隴信托內部人士透露,經核查,僅不到10名真實投資者,其余并非客戶。
投資者所指的黃氏項目,其實是原甘肅信托的歷史項目。黃氏項目成立于2013年5月6日,規模約3.3億,本應于今年5月6日到期,但由于融資人資金緊張,不能如期還款,信托公司于5月7日組織召開了受益人大會,大會決議同意展期半年,順延至了11月6日。
“項目還在積極的清收,是否11月6日兌付我們也在等召開受益人大會,和投資人的電話基本每天都在打,除個別未接電話和棄權的投資人,大部分投資者已經接受保本微利的方案。”11月5日下午,光大興隴信托相關領導對《投資者報》記者說。
該領導表示,事情發生后,有關監管部門已對公司該項目進行了審查,并沒有發現問題。
“公司方面希望能夠組織召開受益人大會,但多數投資人表示接受方案就不用開了,而85名投資者中仍有少部分客戶對清收結果有意見。”
“本來超過半數人受益人決議即可落地操作,但對光大來說,對少部分投資者也會充分考慮他們的態度。”上述領導對記者說。
200億余額仍待處理
對于光大興隴來說,不良或許仍僅是開始。
“前公司項目的不良率還是很高,需要大概兩年的時間處理。”據知情人士透露,相比光大集團為信托牌照付出的18.32億元轉讓掛牌價,公司背負了更多原甘肅信托的不良。
據悉,收購前的甘肅信托多年發展滯后,營業數據、資產規模等多項指標墊底,員工長期不足百人,業務模式單一,產品多次爆發問題,風控水平也常受詬病。
而就在黃氏項目之前,原甘肅信托產品黃河15號及黃河17號中小企業發展集合也均做了延期處理。
“18億僅是收購老股東股權的價格,公司的財務狀況并未改變。接收時,770億的存量規模基本都在今明兩年清算,壓力很大。”該知情人士透露,減去目前已兌付的500億,還有200多億的余額,明年仍將是光大興隴清收的高峰期。
正所謂,猛藥去疴。應對諸多歷史問題,經過一年多的重組改制,光大興隴人士表示,截至今年9月末,公司新增資產規模也已突破1000億,站在公司歷史的最高水平。
發展現有業務的同時仍需消化歷史難題,光大興隴信托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除了建立全新完善的公司管理和風控系統,公司在原有80余人的團隊基礎上補充了200余人,包括來自其他信托和光大內部的精兵強將,原先割裂的4個區域中心也形成統一的業務覆蓋量。
“人手一多,很多方案就出來了,我們從法院招了很多專業人士后,積極應對不良,力度還是很大。”
該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公司人事已經穩定,增資一事股東也達成一致,同意今年底或明年初增資將到位。
“增資主要是加大公司扶持力度,增資把業務做上去覆蓋原先老的撥備,以便不良的處置。”該人士說。
剛兌不是信托必履義務
盡管從黃氏項目公布的方案來看,投資人原先不滿的“八折本金”有點兒爆烏龍,但對打破剛兌,多位信托人士還是向記者表示了支持。
“打折才是真的投資者教育,風險自負未來最好是常態。”深圳的一位投資經理對本報記者說。
為解決黃氏項目的不良,光大興隴原先準備了三套方案,一是訴訟解決;二是第三方買斷接盤,以轉讓所得為限向本信托計劃投資人進行信托本息的兌付;三是集合光大集團之力,統籌安排,尋找實力機構,發起最大限度的實現保本微利的重組方案。
從溝通結果來看,盡管前兩條解決途徑無可厚非,但所幸黃氏項目中的投資人和光大仍有第三條的可能。
而據記者了解,打破剛兌、難以兌付本金的現象并非沒有。“信托公司也會有扛不住的項目。”上述經理表示。
“剛性兌付不是法律概念,沒有這樣的法律規定,保本保收益不僅不符合信托法的規定,還是《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所明確禁止,所以通常的信托文件不可能約定保本保收益,這點確定無疑。”
資深信托律師、金誠同達(上海)律所高級合伙人許海波向記者解釋,信托行業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的剛性兌付問題不排除基于牌照的監管壓力、公司品牌商譽、客戶利益,抑或新品發行等,但絕非法律思維,而是經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