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中國的實體經濟不好做了,大家都在急著找病因、尋出路。想治好病就得先確診,看病根在哪兒,否則到頭來難免又陷入另一輪由盲目樂觀引發并主導的瞎折騰。在我看來,企業出問題,主要是由于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企業界不愛動腦筋的懶人太多了;二是很多人的創富思維落后,沒有意識到財富的轉移也是創富大道,他們還以為創富只能靠加工、制造,只能靠辦實業。
企業界的懶人太多——“產品積壓”、“產能過?!笔裁匆馑?,就是你生產的那玩意兒沒人要嘛。廣告也打了、促銷也做了,可顧客就是不買賬。為什么?一位營銷專家比喻得很貼切,他說我們很多企業是爬到梯子頂端才發現梯子靠錯了墻。沒有多少人深刻反思自己當初為什么要入行、為什么要拼命地生產滯銷產品,為什么做不到基于客戶真實的需求去組織開發與生產。對此企業主會有很多答案,普遍的是:這個行業門檻低、上手快,別的我也不會呀……其實就一個字,懶。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有很多的企業別人生產什么它就生產什么,熱衷于模仿、跟進,結果呢,卻深陷價格戰的紅海泥潭。
搞實業沒有捷徑、不能取巧,這跟從事投資可真不一樣。我的理解是,搞實業是一種由于涉及環節太多而導致盈利前景高度不確定的冒險,企業主的原始資金要先變成某種有形的商品,然后靠這個東西把消費者兜里的錢賺回來。企業收回來的錢要比原始資金多那才叫盈利,而這跟炒股中的低吸高拋實際上沒有任何區別。炒股票,低買高賣并不難做到,尤其是很多專業的投資工具可以提供不錯的參考(如圖1、2、3)。但是搞實業就不同了,你想舒舒服服地帶著豐厚的利潤賣產品(或服務)多難啊,想想近期發生的兩件事吧:不打“零團費”的幌子能把大陸游客忽悠去香港嗎?再有,就連知名的德國大眾汽車都需要靠作假去打入海外市場。
說到對創富的理解,我們必須盡早參透一個道理——創富可以靠加工、制造,也可以靠財富(或其載體)的轉移。賺錢是目的,但賺錢的本質在價差,省去有形的商品這一環節,讓“生意”變得簡單,這難道不好嗎?所以我說,能讓我們通過賺價差而實現創富的最佳途徑就是包括股票、期貨在內的證券投資。
(作者為成功航線投資者教育培訓機構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