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改編自綜藝電影節目 "票房 "上映時間
《樂火男孩》 "《快樂男聲》 "334萬 "2009
《我們約會吧》 "《我們約會吧》 "510萬 "2011年
《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 "《中國好聲音》 "598萬 "2013年
《爸爸去哪兒》 "《爸爸去哪兒》 "6.96億 "2014年
《我就是我》 "《快樂男聲》 "650萬 "2014年
《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 "4.33億 "2015年
《爸爸去哪兒2》 "《爸爸去哪兒》 "2.21億 "2015年
《寶貝,對不起》 "《寶貝,對不起》 "495.4萬 "2015年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黃金周中,中國電影市場的表現相當可喜,全國各大影院共接待觀影人群4635多萬人次,實現票房18.2億元,其中《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2》《寶貝,對不起》等“綜藝電影”的貢獻就占了相當的比重。
根據2014年熱門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改編的同名電影是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的首部“現象級電影”。影片上映后首日票房7900萬元,首周末票房累計2.3億元,4天達到2.6億元,成為2015年賣座速度最快的華語電影。據資料顯示,作為2014年銀幕上最火爆的綜藝節目,電影《奔跑吧兄弟》吸引了各個年齡段的觀眾群體,收視率一直穩居綜藝節目榜首,每期有超過2億的網絡點擊量,累計超過120億次的微博討論量,其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無以倫比。盡管它在豆瓣電影上的評分只有3.3分,但它將綜藝節目的搞笑、機智在電影中發揚光大,深受年輕觀眾的強力追捧。
在浙江衛視《我看你有戲》的錄制現場,一向快人快語、敢怒敢言的“娛樂圈小鋼炮”馮小剛在點評選手表現時,將“炮口”對準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產生的畸形現象——綜藝電影的怪圈以及某些作品過分營銷忽視本體——“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將導致沒有制片人會繼續愿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一時間,綜藝電影的話題,再次掀起觀眾及業內人士的激烈討論。

影壇怪相:綜藝電影高了票房低了口碑
綜藝電影并不是這兩年才有的。2009年,《快樂男聲》衍生的電影《樂火男孩》,其票房口碑均以失敗告終。2011年,情人節檔期,電影《我們約會吧》的票房依然慘淡。正當大家對綜藝電影失去信心時,2014年春節檔《爸爸去哪兒》來了,并以6.96億元的票房成績震驚電影市場,也引起了“把綜藝節目簡單搬上大銀幕到底算不算真正的電影”的激烈討論,有不少人憤怒地將其稱為“粉絲經濟催生下的畸形兒”,也有不少業內人士預言這一類型電影取得與其品質完全不相稱的高票房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不具備可復制性。然而預言的話音還未落穩,2015年電影《奔跑吧兄弟》就以4.33億的高票房再次挑戰觀眾對電影的認知、定義和評價。
低成本、拍攝周期短、見效快、擁有粉絲效益是綜藝電影的特點。就票房號召力而言,如果讓《快樂男聲》等節目參賽選手們來承擔吸引大家買票進入電影院關注一部綜藝節目式的電影,他們的影響力并不夠。而像《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兒》的票房成功,其中一個重要砝碼就是演員都是大牌明星,都有不錯的口碑和粉絲效應。
雖然這類電影的票房走勢不錯,但從時光網等網絡觀影評價看,批評的指數并不少,主要集中在影片粗制濫造,不精致。有觀眾評論說:“這就是一期節目,從娛樂本身來說,還沒有電視版做得好,撕名牌環節太不給力。”“真心覺得這就是一期電視節目壓縮版,18塊錢一張票都覺得多了。”對于電影來說,口碑和票房兩極分化的現象并不罕見,但這次綜藝電影的評價是里外不討好。
業內困惑:商品屬性挑戰藝術屬性
綜藝電影是否電影?拍攝綜藝電影是否可取?近期影視圈內對此頗多爭論。一方面是《奔跑吧!兄弟》收獲的高票房,另一方面是馮小剛批評綜藝電影將導致沒有制片人會愿意投資嚴肅電影。一石激起千層浪,眾業內人士對于馮小剛所大膽指出的電影現狀紛紛感到困惑。中國影協會長、著名導演李少紅則對這段時間業內的觀點進行了總結:
1.綜藝電影是對嚴肅電影的傷害。電影兼具文化和商品的雙重屬性。到底強調文化藝術屬性還是商品屬性?強調文化就必須有文化的內在邏輯,不是商業可以簡單取代的;如果以商業為目的,那么一切都要服從票房的標準,哪怕不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也必須破舊立新。以戴錦華教授為代表的理論認為,如果電影成了資本的假面舞會,那么我們就將失去電影。
2.觀眾愛看是硬道理。市場可以改變一切。影院有放各類電影的權利,供應商也有提供各類電影的資格。綜藝電影改變的是電影院的屬性,這個年輕龐大的市場也許還會開發出銀幕打游戲的業務,就像沒有電視的時代,電影前面都會加映新聞簡報,現在被央視的新聞聯播取代了一樣。那么,既然傳統電影在網絡上播出,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網絡和電視進電影院怎么就不行呢?只要大眾想看,NBA就可以更改比賽規則,允許用腳傳球。

3.綜藝電影算哪類電影?電影局給“爸爸”和“跑男”的是紀錄片證。《奔跑吧,兄弟》的制片人李亞平也承認按照故事片的創作模式走不通,因為衛視領導要求成片時間和內容都必須圍繞節目播出。他們也曾嘗試找來一流的電影專業創作人員,“最后反而讓我們離《奔跑吧,兄弟》越來越遠”,所有可以電影化的努力都宣告失敗。最后他們刪掉了所拍的和劇情有關的內容,完全以記錄的方式展現了這個電視真人秀節目,結果成功了。
4.虎嗅網的陳昌業讓馮小剛息怒。他說中國電影美學在演進的道路上數次被中斷,新世紀的產業化突變,又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將視頻延展到各種新的屏幕之上,不論是綜藝電影、短視頻、網生代屏幕美學顛覆了銀幕美學。他們接受的是電影教育割裂后的斷代史,因此他們才會全盤接受反傳統銀幕的美學。
5.“馮小剛為何大罵綜藝電影”一文提出,隱患如同毒瘤一般,早晚讓中國電影徹底爛掉。當美國人將一部普通電影從2D轉成3D就能卷走中國人幾億票房時,中國電影人該不該認真反思?但可惜的是,我們所看到的反思無非是繼續為票房而票房,逐漸讓電影失去它應有的藝術性。
網絡罵戰:鄧超罵“雞賊”,業內喊“浮躁”
自馮小剛對綜藝電影的一番抨擊后,微博上仿佛開了一場有關綜藝電影的虛擬研討會,業內人士及影迷觀眾都各抒己見。
支持派:別以藝術的名義唯我獨尊
演員鄧超:世界是多元的,藝術也是,電影也是。幻想建立某種標準,無論是以藝術還是票房的名義,都包含著一種真理在手唯我獨尊的洋洋得意。自胸腔里發出來的真愛,一定是愛這門類的林林總總,愛一切認真,愛一切竭力,愛一切冒險,愛一切不論勝敗的付出,愛一切非自己門派自己力不能達的才華。任何以圣徒和賭徒樣貌自詡打擊異類的人,毫無對其他同類的悲憫仁愛,只有對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利益最大化的精細計算。北京話兒說,這都叫雞賊。雞賊耍的越熟,離藝術越遠。
導演王岳倫:如今的電影概念非常大,已經和互聯網思維與知識產權概念緊緊結合,綜藝電影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的確對傳統電影人造成了心理沖擊。
香港電影人吳思遠:這種電影也是電影里的一類,但不能作為電影發展的主流。我們不排斥這種電影,但我更加尊重那些為了自己理想去拍一些小眾電影的人,一個正常影視圈應該是多元化的。
電影《奔跑吧兄弟》制片人李亞平:電影開發是廣種薄收的事情,你得有在暗夜前行的勇氣和耐心,還得有寬廣的心胸和高遠的視野,在我看來除了三觀不正影響下一代成長發育的故事或者題材,基本上沒有不能做的。前提是得看你怎么做,能不能做好看。
中立派:不必擔心,坐等優勝劣汰
導演高群書:現在的電影市場很像80年代鄉鎮企業蓬勃興起至泛濫和90年代初俄羅斯市場被假貨充斥的時代,是社會變革的必然過程,市場嗷嗷待哺,必然就有人用最廉價最迅速的劣質品去搶占,但過幾年,市場就會成熟,人們進入理性消費時期,優質產品就會干死廉價產品。所以,別著急。
學生:觀眾的這種心理,恰恰體現了中國電影市場所處的過渡階段。一方面大制作、高水準的片子正在逐步增多,觀眾對大片的心理預期提高,另一方面,傳統電影同質化的敘事模式和類型片的不足,又不能很好地滿足觀眾多元化的需求。因此綜藝電影以其“四不像”的風格將電視和電影雜糅,歪打正著地讓觀眾在趨同的電影市場中嘗了回“鮮”。然而電影市場有一條規律還是顛撲不破的,那就是“內容為王”。相信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綜藝電影這種“過渡”產品終究只是曇花一現,傳統類型片依然是主流,并在不遠的將來大放光彩。
某IT人士:電影應該怎么樣不是由權威定的,是觀眾投票定的,綜藝電影是形式新穎的電影,它的生存應該由市場決定……舊時代的人肯定有抵觸,因為這不是他擅長的。不一定非要看高大上的電影,觀眾能從中圖一開心、得到滿足就好,所以導演們要加油啊,你們拍的片子好,觀眾自然買賬。
反對派:快餐電影加劇產業的浮躁
演員鞏漢林:藝人的責任不是上真人秀,不是通過做游戲來娛樂大家,如果那樣,存在的價值就少了很多。文化也分很多種,其中就包括偽文化、不道德的文化,不是所有文化都是我們需要的。過去一個階段,很多藝術作品都是偽作品,很難從藝術角度去衡量。娛樂要有底線,不能為了娛樂而娛樂,吸引大家的眼球,換取收視率和利益。
中國影協秘書長姚曙光:到目前為止,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依然處于初級階段,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休閑娛樂成為大多數觀眾到電影院看電影的主要訴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影只要能給觀眾帶來快樂,解除疲憊和壓力,也未嘗不可。大家蜂擁而至做這種短平快的電影,將會進一步加劇中國電影的浮躁、急功近利和投機意識。盡管好萊塢也經常把熱點電視節目改編成電影,但必須經過電影化的過程。如果這種短平快、急功近利的綜藝電影在中國電影業大行其道乃至“橫行霸道”,對中國電影的負面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導演李少紅:馮小剛導演用6天拍出來還有很高票房的例子,質疑對創作的嚴肅性,這是從創作者的心態出發,對嚴肅電影的生命力受到商業巨大沖擊的擔憂。這是他一直憋在心里很久的困惑。我了解跟他持一樣困惑的同行不在少數,當然也有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