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余脈綰結于襄陽城南五公里,仿佛孔雀的一根尾羽,名曰鳳凰山。而習家池,又像這根尾羽末梢的一面晶瑩的圓鏡,鑲嵌在山之陽,江之濱。
穿過鳳凰山,走進鳳林關,沿石板路徐行,漸次進入一個幽邃世界,儼然桃花源中。路兩側是青青的草坪,森森的梧桐,間或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皮日休、歐陽修等人詩詞的碑刻。一個個黑黝黝的飽滿的漢字,好似圣哲先賢們的一顆顆瞳仁,靜謐、肅穆而又慈祥。
走出一片松林,眼前豁然一亮。箕形山坡下,累累臥石和簇簇青翠之間,荷葉田田,萼紅灼灼,一池晶瑩,像笑容可掬的美女。
習家池約三四畝,澄澈寧靜,碧玉般溫潤,映照著青山綠樹,藍天白云,日月沉浮,宛如一個安詳的世界。那是大地的脈絡,那是歷史的記憶。池中有一座湖心亭,重檐六角,斗拱高聳,恰似魏晉高士的峨冠。池水周圍是一叢叢毛竹,滴青流翠,楚楚動人,又如美女明眸的睫羽。
池塘西南側,依偎著兩個造型別致的副池,小如戲臺。一個滿圓似日,芳名濺珠;一個半圓如月,雅號半規。山風拂過,兩池漣漪,表情各異,一面蛾眉憂戚,一面笑靨如花。哲人言,養數盆花,探春秋消息;蓄一池水,窺天地盈虛。千百年來,此間主人,以大池為心髓、小塘為耳目,坐臥臺上,靜觀水面,枯榮更替,盛衰變化,參悟萬物,叩問天機,真高士也。
池畔四旁遍植雜樹,扁扁圓圓的葉片們,像手掌,像旗幡,向人類表達著親情與善意。樹下是紛紛繁繁的花草,姹紫嫣紅,葳葳蕤蕤。幾株茯苓、蒼術和天麻也伴生其間,暗吐藥香,氤氤氳氳,似乎在試圖療救憂患的人間。不是嗎?池邊的每一棵樹,每一根草,都是一個鮮活的愛心生命,莖脈里的汁液都是漢江最微小的支流。我細細諦聽,仿佛有一陣陣驚雷般“隆隆”的聲響。那是大地的耳語,那是自然的節律,那是時間的腳步。
是的,夏天是永遠的快節奏,風雨雷電,云蒸霞蔚,潮漲潮落,花開花謝,大開大合,大舍大得。一切都在成長,一切都在爭鳴,一切都有可能!
獨坐幽篁里,處處聞啼鳥。那是孟浩然的鳥吧。孟氏故園,就在近旁。盡管一生漂泊,八方宦游,但他最眷戀的還是故鄉。52歲的時候,夜來風雨聲,悄然花落了!他,永遠春眠在這里。
我輕輕地徜徉,小心翼翼,躡手躡腳,唯恐驚擾了熟睡的先生。但敏感的腳步,猶如叩開了一扇扇塵封的門扉,又如同踩響了一枚枚歷史的琴鍵。過去的歲月如煙似霧,撲面而來,那些睡眠在書頁間的人們又歡活起來。我似乎影影綽綽地看到了一張張形色各異的面孔,隱隱約約地聽到了他們的歌聲、笑聲、吟誦聲和嘆息聲……
駐足北望,高崗之上,是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習家祠堂,古色古香,深邃典雅。襄陽習氏南遷江西之后,開枝散葉,人丁繁茂,四處流徙,遍布全國,早已與整個民族融為一體了。
我正與池水凝視,一只魯莽的黑黿猛然探出頭來,惡作劇般“嘭”地一躍。剎那間,天空破了,漣漪亂了,一片驚恐,滿池碎影,整個池塘頓時成為一個振蕩世界,分不清是幻境,還是現實。但是,轉眼間,便又恢復了原來模樣,麗日藍天,風清氣朗,祥靜安泰,江山穩固。
是的,風清氣朗,江山穩固,一如這千萬年的秦巴,千萬年的漢江!
(選自《襄陽日報》2014年11月13日,有刪改)
寫作借鑒
這篇寫景散文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描繪了習家池靜謐幽美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贊美之情。文章寫景條理有序,描寫細膩,巧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了習家池澄澈寧靜而又不失厚重的特點。作者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增添了本文的文化底蘊,深化了文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