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我們而言,EXO、BigBang、f(x)、嵐、AKB48、TFBoys這些名詞一定不陌生。他們都是被稱為“偶像”的藝人組合。只要隨便在互聯網上看看,就可以發現,偶像的消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韓流席卷亞洲,EXO、2PM、Bigbang在中國掀起陣陣熱潮,百度的EXO吧和Bigbang吧分別聚集了211萬名和130萬粉絲;2014年日本女子偶像組合AKB48的單曲總選舉,不僅在日本本國引起巨大關注,也由于中國粉絲的瘋狂應援而在國內引發爭議;國內少年組合TFBoys擁有強大的粉絲團,但是不愛他們的人幾乎跟愛他們的人一樣多。在看到粉絲為偶像做出種種瘋狂舉動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這些使得那么多人癡迷的偶像究竟是怎么來的?他們又為什么會引人瘋狂?當我們真正知道偶像是什么的時候,又該如何對待他們?
此“偶像”非彼“偶像”
要回答以上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偶像是什么。在我國的語境下,“偶像”一詞通常是泛稱,影視界、音樂界、體育界、文學界等不同領域杰出的人士,甚至是普通人,只要得到大家的喜愛、有一定的受眾,都可以被稱為“偶像”。但是在日本和韓國,“偶像”有著更為獨特的定義。根據維基百科,偶像是日本演藝圈中職業類別的一種,泛指在歌手、演員、藝人(特指主要在電視節目演出的藝人)、聲優這四大領域中,受日本當地青少年喜愛的年輕藝人。而韓國演藝界的“偶像”也有著特別定義,是指經過經紀公司的多輪選拔、嚴格訓練多年的K-pop名人。總而言之,如果說歌手的本職是唱歌、演員的本職是演戲的話,偶像的本職就是進行各方面的娛樂活動,以此來取得觀眾的喜愛。
杰尼斯系 VS AKB系
目前,偶像的培養主要有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均發源于日本。
第一種是傳統的培養模式,發源于日本著名偶像經紀公司杰尼斯事務所。如今亞洲地區多數偶像經紀公司都采用這種模式,培養出一系列知名的偶像團體。經紀公司通過星探或比賽,甄選適合培養的苗子。被選中進入公司的人就是練習生(日本杰尼斯事務所的練習生會被稱為“Jr”),他們將接受公司的一系列訓練,為以后出道做準備。這段練習生時期通常是十分艱苦的,要接受大量高強度的舞蹈、歌唱、樂器、體能訓練,非本國的練習生還需要接受語言訓練。在韓國,練習生通常每天只有三到五小時的睡眠時間。同時,練習生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韓國有一套十分嚴苛的考核制度,能從層層篩選中留下來的,才有機會作為偶像出道。
練習生階段是每個偶像必經的磨練階段。這段歲月不僅能夠保證偶像都具有相當的舞臺實力,更進一步來說,這將為他們贏得更多粉絲的追隨和喜愛。首先,最明顯的是,在偶像出道走紅之后,曾經的慘淡和艱苦與當下的風光形成鮮明對比,讓這個看似輕飄飄的偶像頭銜多了一分重量。粉絲們了解到偶像今日的成功來自當年付出的巨大努力,他們對偶像的感情便容易從淺層的喜愛(喜歡這個人的相貌、衣著等外在表現),發展為深層的喜愛(對這個人的性格、經歷等內在的欣賞)。
另外,在杰尼斯事務所,還沒出道的Jr也有機會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一些有發展潛力的Jr會被安排為前輩伴舞,或者參演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由于Jr們通常在小學或者初中就已經加入事務所,通常要到將近二十歲的年齡出道,所以觀眾幾乎是目睹了他們成長的過程:看著他們如何從小演員成長為如今的主角、如何從在前輩身后伴舞的小Jr成長為站在舞臺中央歌唱的偶像、如何從一個小孩子成長為一個男人——是的,最大的奧秘在于“成長感”。練習生制度使得粉絲能夠見證偶像的成長和蛻變,對偶像的感情也更堅固。
第二種偶像培養模式可以簡稱為“AKB模式”。AKB48于2005年成立,是由日本著名制作人秋元康打造的女子偶像組合。在很多方面,AKB48都不同于以往的偶像,她們的培養方式也在日本國內及海外引起很大反響。
首先,最大的特點是人多。雖然名為組合,但AKB48更像是一所小型的偶像培訓學校。假如你覺得韓國的Super Junior和EXO這種十多人的組合已經足以讓人無法分清每個成員的樣子,那么AKB系絕對讓你眼花繚亂。AKB48分為正式成員TeamA、Team K、TeamB、Team 4、Team 8,加上姐妹團體如SKE48、SDN48、NMB48等,以及另外一批被稱為“研究生”的預備成員(與練習生類似),總共有兩百多人。
第二,AKB48的理念是打造“可以面對面的偶像”。過去的偶像幾乎是神壇上的人物,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為了保持其神秘感,也為了能夠將粉絲對偶像的喜愛最大限度地轉變為經濟效益,杰尼斯事務所甚至規定旗下所有藝人都不能使用社交軟件,對藝人的肖像權進行嚴格的管理,粉絲只能通過收費的會員網站等有限的途徑得到偶像的照片和消息。但AKB48不一樣,從一開始,秋元康就將她們打造為每天都可以見面的偶像。在AKB48的發源地秋葉原,她們有自己的專屬劇場,每天都會在劇場進行公演。
第三,對一些粉絲來說,AKB48就是一場真人版的養成類游戲。如果說杰尼斯事務所的練習生制度讓粉絲參與了偶像的成長,那么AKB模式則直接讓粉絲決定偶像的命運。與練習生制度類似,AKB也有極其殘酷的培訓和淘汰機制。但最不一樣的是,練習生制度下,練習生能否出道仍然是公司說了算;但AKB模式下,誰能成為進入核心隊伍、誰能成為Top(組合中人氣靠前的幾位成員)和Center(演出或影像中站中間位置的成員),都是靠粉絲投票產生。粉絲和偶像不再是以往簡單的“偶像給予,粉絲索取”的關系,而是變得更加復雜。對粉絲而言,偶像更加像是朋友或戰友般的存在,當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能夠影響到偶像時,他們便產生了一種親近感和責任感。
偶像——娛樂工場的產品
偶像之所以出現,最本質的原因在于人們有尋找崇拜對象的沖動。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崇拜的對象也逐漸發生改變。一位德國學者研究發現,在20世紀前20年,人們崇拜的對象多數是來自工業、商業、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功人士。但隨著消費社會的來臨,人們的崇拜對象漸漸轉移到體育界、藝術界和娛樂界。
在電視普及之后,娛樂工業得到飛速發展,需要有不同類型的娛樂節目和藝人來滿足觀眾的需求。同時,電視也幫助了藝人走進干家萬戶、獲得高知名度。藝人的表演如歌舞、電視劇等,逐漸走入每個人的生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娛樂工業的日趨成熟,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藝人出現,簡單的歌手和演員已經不再能滿足人們對偶像崇拜的需求。無論歌唱得再好、戲演得再棒,單純對唱功和演技的喜愛只會帶來理性的欣賞。只有在激起了共鳴、滿足了人們想象之后,才會掀起更深層的,甚至是狂熱的追捧和喜歡。娛樂工業自然不會放過這么大的需求,于是,“偶像”這種細分類別就應運而生。究其本質,偶像是極度成熟的娛樂工業的產物。從前文也可以看出,現在已經有了一整套完善的偶像培養模式,市場對偶像的廣大需求使得偶像已經成為流水線上的產物。
販賣理想人生
在吸引粉絲這件事情上,偶像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販賣的是眾人想象中的理想人生:是永遠的青春和光鮮亮麗,是愛與夢想,是即使歷經艱辛也必然能得到成功的童話。人們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偶像身上:偶像是完美的化身,他們代表是普通人一直追逐卻永遠無法達成的夢。
前文也提到過,偶像不同于普通的歌手或演員,唱歌和演戲不是他們的本職,只是手段。可以說,他們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娛樂觀眾而存在的。演員歌手可以專心于演戲和唱歌,但偶像則需要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部喜聞樂見的舞臺劇。偶像需要以粉絲喜歡的形象出現,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永遠沒有辦法嚴格區分。
例如,在舞臺前,每個偶像的性格特點都是有設定的。誰是吐槽腹黑,誰是天然賣萌,誰是成熟穩重,這都經過精心安排。同一個組合里出現相同性格的話會分散人氣,而毫無亮點的人則無法得到粉絲的喜愛。雖然大部分情況下這些設定不至于跟偶像本人的性格有極端的差別,但偶像在鏡頭前面呈現出來的樣子,一定跟所謂的“真實”有差距。吊詭的是,粉絲希望看到偶像真實的一面,但偶像又正是為了取悅觀眾、增加人氣而不遺余力地扮演著設定好的角色。
再例如,戀愛禁止條例。這條看似十分無理的要求,卻幾乎對所有偶像而言都是必須遵守的禁令。在日劇《海女》里有一段話,解釋了為什么偶像要禁止戀愛。這段話的大意是,對粉絲而言,偶像就是自己的戀人,如果偶像戀愛了,那就等于幾千個幾萬個粉絲都失戀了。
我們還有理由喜愛偶像嗎
也許有人會覺得,當認識到偶像不過是消費社會制造出來的完美假象之后,就再也沒有理由去喜歡他們了。但也許并不然。不如說,破除了偶像的光環之后,我們才能更理性地對待他們。
偶像當然不是神,但他們也并非毫無意義。偶像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很多粉絲,如果他們能夠為粉絲帶來正面的影響,那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每一個粉絲都曾經感受過偶像帶來的正能量,也許是難過的時候被他們的音樂所感動,也許是軟弱的時候被他們的堅持所激勵,也許是苦悶的時候被他們的歡樂所感染。如果年少時期有那么一個偶像能夠支撐著自己,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偶像成名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真實的,他們所帶來的快樂和感動也是真實的。說到底,無論有多少光環,偶像不過是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藝人。如果有幸有一位偶像曾經打動過你,不妨把他們視為遠方的朋友,保持著理性的距離,去喜愛,去欣賞。這對偶像對粉絲都是最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