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片段】
當本堂神父來給他做臨終圣事的時候,他那雙顯然已經死去幾個小時的眼睛,一見銀制的十字架、燭臺和圣水壺,忽然復活,目不轉睛地盯住這些圣器,鼻子上的那顆肉瘤也最后地動了一動。當教士把鍍金的受難十字架送到他的唇邊,讓他吻吻上面的基督時,他做了一個嚇人的動作,想把它抓過來,而這最后的努力耗盡了他的生命;他叫歐也妮,盡管她就跪在他的床前,他卻看不見。歐也妮的眼淚淋濕了他已經冷卻的手。
——[法國]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
首先,母親先把大瓦缸里爽脆的咸菜撈出來,洗凈切成細條,再去村里張屠夫家稱二兩肥豬肉,用鐵鍋煉成油渣,等鍋里冒煙的時候把咸菜條倒進鐵鍋里翻炒,咸菜差不多焦黃的時候,接著再打兩個雞蛋下去,起鍋的時候再放點蔥花和香菜,味道香得不得了!要是冬天,你可以看見白色的油掛在玻璃瓶壁上,像現在蛋糕店里奶油一樣香滑,饞人。
——倪西赟《最好廚師是母親》
【技巧借鑒】
技巧一:動作之中顯個性。性格不同,人物的動作也各有區別。如同樣是走路,性格急躁的人總是風風火火,性格溫和的人則不急不緩;同樣是笑,含蓄的人笑不露齒,直率的人則前仰后合。唯有抓住人物突出的動作,刻畫出的人物個性才會鮮明。正如《歐也妮·葛朗臺》里的這個片段,作家并沒有直接點明老葛朗臺的吝嗇、貪婪和冷酷,但通過一“盯”、一“動”、一“抓”、一“叫”等動作,讓老葛朗臺對金錢貪得無厭,對女兒冷酷無情的形象躍然紙上。
技巧二:動作之中見細節。動作描寫是細節描寫的一種。人物在活動中,不可避免地要做動作,將這些動作完整細致地描寫出來,會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從而突出了人物形象。《最好廚師是母親》一文片段中,作者抓住母親翻炒咸菜的細節,通過“撈”“洗”“切”“稱”“煉”“倒”“打”“放”等一系列動作描寫,為讀者呈現出一位勤勞、細心、靈巧、熱愛生活的母親形象。
【仿寫片段】
語文老師張sir朗讀聞一多的《最后一課》,情緒激昂,極為投入。讀到感人之處,不由大聲吼道:“是特務的你站出來!”聲音剛落,慧文“嘩”一聲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全班一驚,無不莫名其妙。張sir事后細問緣由,他說:“昨天支持男足過度,哪知今天上課竟與周公約會去了,聽張sir一叫,想也沒想就站了起來。唉!”說著肩一聳,頭一偏,擺出一個痛苦狀,惹得我們大跌眼鏡。(張晶《語文老師趣事多》)
她點燃柴草塞到灶膛之中,柴草被燒得吱吱響。奶奶拿起鐵叉小心翼翼伸進燃燒得正旺的大火中,湊近了去看是否把玉米放在火中央,她小小的臉離灶膛越來越近,她瞇著眼睛,臉被烘得通紅。不時還有調皮的火苗躥出來,險些躥到她的臉上。我一陣驚呼,她卻笑著說:“沒事,老了,皮也老了,燙不著了。”我的心有些許酸澀。奶奶的手不停轉著叉子,我仿佛能聽到玉米在大火中跳躍的聲音。(繆詩伊《烤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