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津
新聞是對新近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電視新聞等;狹義的專指消息。生活中我們常接觸新聞。那么,如何閱讀一則新聞呢?
1.把握新聞的基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1)標題:對新聞事實和主題的精練概括,是新聞內容的提要。特點是準確、凝練、新穎、醒目。可分為:引標,正標,副標。作用:①形式優美;②吸引讀者。
(2)導語:一般為消息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話。主要是概述事實;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
(3)主體:對導語內容進行展開和補充,是消息的軀干。一般按照事件先后順序或事物的邏輯順序來寫。
(4)背景(有時可無):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作用:①說明新聞事件的起因;②顯示或幫助讀者理解新聞事件的重要性;③突出新聞稿件的新聞價值;④表明記者的觀點;⑤襯托深化主題。
(5)結語(有時可無):消息的最后一句話或最后一段話。它可對全文內容作概括性小結;可用帶有啟發激勵性的語言作結;可對發展趨勢作預測;可提出值得深思的問題。
2.了解新聞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通過新聞的六要素,可概括新聞的主要內容。
3.體會新聞語言的特點:主要是準確、平實、簡潔和及時。
模擬訓練
“羅塞塔”攜“菲萊”圓夢
——人類探測器首次成功著陸彗星
常麗君
科技日報訊 北京時間(2014年)11月13日00∶03,歐洲空間局(ESA)的“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攜帶的“菲萊”著陸器傳來了令人驚喜的消息,它在目標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成功著陸了!在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上寫下新的一頁。
歐空局表示,這是人類探測器首次成功在彗星上著陸。“我們是第一個做到的,這一成就將永遠定格。”歐空局局長吉恩·雅克·多戴恩說。
在“菲萊”觸到彗星冰面后,歐空局稱他們接到了著陸信號。飛行指揮官安德烈婭·阿康梅佐說:“我們明確證實了著陸器已在彗星表面上。”進一步核實還需要弄清著陸器的狀況。在超速飛行的彗星上著陸,標志著“羅塞塔”10年任務達到高潮。
北京時間17∶03,位于德國達姆施塔特的歐空局飛行控制中心(ESOC)確認了“菲萊”與母船分離,由于彗星距地球有5億公里之遙,無線電信號需要28分20秒才能傳到地球,所以真正的分離時間是16∶35。分離2小時后,“菲萊”通過“羅塞塔”傳回了它拍攝的第一幅照片:“羅塞塔”的一個14米長的太陽能陣列。
“菲萊”一邊降落,一邊和彗星一道朝太陽飛去。整個降落過程約7小時。在下降過程中,科學家只能耐心等著。“著陸是最關鍵的時刻。”烏拉邁克說,“‘菲萊’將以3.5公里時速降落,發射兩個‘魚叉’進入彗星表面,工程師希望它們能提供足夠的固定力量。三只腳下面都有冰鉆,鉆進彗星防止它反彈到空中。基于風險最小化原則,‘菲萊’在一個名為Agilkia的位置著陸。”
這一任務將在2015年結束。歐空局“羅塞塔”任務管理人弗雷德·詹森說,任務結束后,主軌道器還將繼續繞彗星飛行,直到2016年底。那時它離太陽太遠,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繼續飛行。詹森說,歐空局正在考慮在任務終結時,把“羅塞塔”“停”在彗星上,讓它和“菲萊”重聚。
歐空局官方稱,“菲萊”上裝備了10件科學儀器,就像一個機器人實驗室。整個項目耗資13億歐元,1993年獲得批準。于是“羅塞塔”帶著“菲萊”在2004年發射升空,歷經10年旅行64億公里,于今年(2014年)8月成功進入彗星軌道。
(選自《科技日報》2014年11月13日,有刪改)
1.用橫線畫出文章的導語,并說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提到“北京時間”,體現了新聞語言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