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不良資產飆升,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并沒有好轉的跡象。地方商業銀行比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狀況更加嚴峻
東方資產管理公司11月發布的《2015: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稱,有近94%的受訪者認為,商業銀行賬面風險與真實風險相比存在低估。其中,43.55%的受訪者認為,真實不良貸款率在2.5%~3.5%之間
重壓下,銀行出現離職潮,從基層員工到中高層,紛紛出走。今年以來,至少已經有39位銀行的董監高離職,被人戲稱銀行高管“大逃亡”
經初步統計部分銀行高管離職后的去向,以從事掘金不良資產的新金融業態居多,例如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而不良資產證券化將重啟,屆時必將成為金融資產交易所的一大重要品類
相中不良資產“生意”的,不僅僅是銀行人士、資產管理公司等“正規軍”,一些民間機構也開始打不良資產“生意”的主意,其中以互聯網金融公司為代表
2015已近尾聲,各金融機構在“資產荒”的陰影中走了快一年。而與“資產荒”隨影而行的是不良資產的飆升,不良資產的飆升遏制了銀行連續幾年的利潤增長。
不良資產的壓力下,銀行人心思變,人員離職潮涌現。但有人卻逆勢而為,視不良資產為“金礦”。
“不良資產屬于逆周期資產。”一位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在經濟衰退下行周期中,優質資產難覓,出現“資產荒”,但不良資產卻成為被投資的好時機。
“現在已經有機構開始出手不良資產,其中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和地方政府背景的資產管理公司,也有民間的草根資管公司,2016年收購不良資產的隊伍會更加龐大。”該資產管理公司人士稱。
多數上市銀行不良飆升
經過連續4年的不良“雙升”,銀行的賬面已經非常難看。
“預計2015年年報出來后,整體依舊是雙升局面。”一家股份制銀行信貸部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
三季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16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約9000億元,比2014年末增加近2300億元,增幅超過30%,創金融危機后增幅新高。
與此同時,根據銀監會數據,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至1.59%,較2014年末增加了24BP,持平于2014年全年增幅,但明顯高于2013年及過去幾年的平均增幅。
據銀行三季報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在16家上市銀行中,農行不良率最高,為2.02%,也是惟一一家不良率攀升至2%以上的上市商業銀行。其余上市股份制銀行不良率在1.3%~1.6%之間,其中,招行、興業銀行不良率超過1.5%,具體來看,招行不良率為1.6%,興業銀行不良率為1.57%。上市城商行不良率相對國有大行以及股份制銀行處于較低水平,且目前不良率仍處于1%以下,其中,南京銀行不良率為1.95%;北京銀行不良率為0.94%;寧波銀行不良率為0.88%。
從上升幅度看,除寧波銀行外,其余15家上市銀行截至三季度的不良率較2014年末均出現一定幅度上升,其中,招行、農行、興業銀行不良率上升幅度較大,招行三季度不良率較去年末上升了0.49個百分點;農行不良率較去年末上升了0.48個百分點;興業銀行不良率較去年末上升了0.47個百分點。
地方商業銀行,包括城商行和農商行,他們不良貸款率的狀況比上市銀行的形勢更為嚴峻。據銀聯信發布的《中國信貸風險專題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局部地區不良貸款余額和壞賬率繼續呈“雙升”態勢。浙江、江蘇、云南等地銀行業的壞賬率分別比年初上升0.27、0.1和0.8個百分點,廣西、山東等部分省份銀行業壞賬率逼近2%,浙江省更是高達2.23%。
海通證券的分析師姜超認為,農行和農商行的風險首當其沖。一方面,長期以來各類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中,僅有農商行高于整體水平,而其余機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均低于整體水平;另一方面,農商行不良貸款自今年一季度以來便突破2%,較去年年底單季上升了約20BP,全年均維持在2%以上的相對高位并持續上升。經濟持續下滑,小微企業和“三農”企業的風險抵抗能力相對較弱,進而導致了農商行貸款質量的下降。
與此同時,農業銀行成為首個不良貸款率突破2%的上市銀行。相比其他國有銀行,農業銀行的貸款在區域上和行業上,均存在較高的集中度,因而信用風險相對突出。不僅絕對水平明顯較高,且其今年73BP的上行幅度是其他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幅度的約兩倍。
盡管銀行披露的不良數據已經驚人,但事實上,所披露的與真實數據仍有差距,明顯低估。據東方資產管理公司11月發布的《2015: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稱,有近94%的受訪者認為,商業銀行賬面風險與真實風險相比存在低估。其中,43.55%的受訪者認為,真實不良貸款率在2.5%~3.5%之間。
基層到高層銀行出現離職潮
不良的重壓下,波及到銀行人員的穩定性。
去年銀行人員離職就曾掀起過一陣小高潮,今年,離職潮更加洶涌,從年初到年尾,各行申請離職人員不斷。
基層員工從表面現象看,原因是銀行薪酬的不斷降低,業績壓力的不斷加大,而從深層次看,不良貸款的飆升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一位曾為記者辦理過信貸業務的某國有行信貸員最近很發愁,“我們的薪酬和信貸是直接掛鉤的,但現在分行對信貸業務要求很嚴格,不過就現在的情況,就算銀行批準我們大量放貸,我也不敢放,放出去收回來的概率很小,這一年我就只做過幾單個人信貸業務,企業信貸我幾乎是一單沒做,工資少得可憐!”
據了解,由于今年實體經濟下行,傳統行業普遍出現萎縮,過去銀行信貸重點投放的房地產、礦產、鋼鐵基建等行業成為國家重點整頓對象,近幾年這幾個傳統信貸投放領域風險頻發,一起事件會牽連出一大串銀行,導致銀行從總行層面下發文件,限制上述幾項傳統行業信貸;與此同時,信貸員對新興產業風險并不熟悉和掌握,更是不敢放貸,最終的后果是銀行積壓了大量信貸資金。
面臨工資薪酬水平的下滑,很多銀行員工動了離職心,但有的銀行員工此時發現離職很不容易。“我之前辦過的信貸業務中有些產生了不良,但領導要求我把我負責的不良清收之后才給我批準。”前述信貸員說。
他現在很發愁:“催收不來呀,現在是黃世仁怕楊白勞,人家就說我就是沒錢,你把我命拿去吧。”
事實上,從基層到中層,再到高層,離職人數也比往年劇增。只不過中高層的離職動因和基層員工相比因素更復雜些。
一位股份制行總行人士表示,中高層銀行人員選擇離職時去向以及未來將要從事什么都已明確居多,但還有一部分是迫于某種原因,比如壓力,比如心虛而離開。
據了解,現在不少銀行的分行至基層的支行行長都背負有控制不良的壓力,一個分支行不良的多寡直接關系到年終獎的發放。“在銀行中,國有行基層工資不高是普遍都知道的事實,除了信貸員等,其他部門,包括行長在內,每年最指望的就是年終獎,去年年終獎已經大幅下滑,今年不良的泛濫,年終獎看起來變成泡沫的可能性也很大。”前述股份制行人士稱,如果控制不好不良情況,年終獎無望,中層們深感壓力,難免也會動了離職心思。
該位股份制行人士還稱,還有一些分支行的中層此前在放貸時曾有過“不干凈”行為,到了現在風險暴發,為了躲避,也會選擇離職。
不過中高層人員離職更多的還是外界的誘惑居多。
近幾年來,新興金融形態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冒出,使得銀行人員離職增多了“跳槽”門路,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等都成為其去向出口。比如前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彤拋掉中管干部身份,加盟微眾銀行,不到一年又離職轉身投入互聯網金融。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至少已經有39位銀行的董監高離職,涉及職位從銀行行長、副行長、董事到部門主管等等,被人戲稱銀行高管“大逃亡”。
投身新金融 屬意掘金不良
經初步統計,部分銀行高管離職后的去向,發現進入新金融業態的居多。
如原農行廣東省分行副行長、原廣州銀行副行長李怡新辭職,創立了P2P平臺融資易;P2P企業玖富創始人及CEO孫雷、執行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劉磊、首席市場官王志成均曾在民生銀行任職,副總裁兼首席人力官張冬成此前曾在工商銀行工作十多年。
華夏銀行副行長黃金老已經低調出任蘇寧云商副總裁,明顯是為下一步蘇寧銀行的創辦做準備。另外,還有一大批高管轉戰到金融資產交易市場。比如,興業銀行董秘唐斌投奔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職務為總經理。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彤在辭去原職務轉戰微眾銀行不到一年的時間,又公開確認將轉戰金融資產交易市場。另外,華潤銀行前行長宋群也已經低調加盟合眾人壽及其股東共同設立的吉林北方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裁一職。
不過這類金融資產交易市場和互聯網緊密相關,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為金融資產證券化提供交易平臺的新興現代服務業態,是金融脫媒的創新產物,符合當前“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的貨幣政策。
銀行系高管轉戰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與目前金融資產的沉淀情況有很大關系。據了解,從存量金融資產結構來看,除股票、部分債券、公募基金外,約2/3的金融產品在設計時并未附加流動性條款,屬沉淀資產。而由金融資產交易平臺通過資產證券化手段,盤活存量資產,改善資產負債表,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恰如曹彤在9月21日舉行的廈門資產證券化高峰論壇上所言,就信貸資產證券化問題,目前很多中小銀行還沒有承銷資格;另外,企業資產證券化也會釋放出更多需求。除了大投行,市場需要公共平臺提供服務,而這正是場外資產證券化市場的機會所在。
據銀行業內人士稱,不良資產證券化將重啟,屆時必將成為金融資產交易所的一大重要品類。
“不良資產是逆周期行業,經濟下行期,因為這些資產便宜,在不良資產中如果淘到寶貝,未來收益的翻倍程度不可想象。據我了解,銀行離職的不少人都將目光鎖定到了不良資產生意上。”一位銀行資管部總經理表示。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在本世紀初曾經處置過海口的房地產不良資產,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海口曾出現大量爛尾樓的慘況,四大接手的其中一個地塊,在最早處置時以50萬一畝處置掉,但幾年后,該地塊已經飆升至上千萬一畝。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今日不良,明日黃金。其中的商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不良資產是逆周期行業,在經濟上升期時,資產的估值往往會普遍偏高,存在泡沫化,會偏離合理公允價值很多,同時資產價格波動幅度也偏大,而在經濟下行期,資產價格一路下滑,能更接近合理價值,甚至會出現低估。在收到底層‘成色’較好的不良資產包后,當經濟重回上升通道則意味著資產的大幅升值,不僅能覆蓋收購成本,還能帶來可觀收入。”東方匯董事長孫洋表示,其曾經在東方資產有十多年的工作經歷,對不良資產的處置深諳其道。
現在,地方政府也開始覬覦這塊生意。10月22日,經河南省政府批準并報銀監會備案,河南唯一參與批量金融不良資產處置和經營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中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鄭州揭牌。8月初,銀監會公布了一批5省區市參與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試點的名單,包括山東、湖北、寧夏、吉林、廣西。目前,共16個省區市擁有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由于這些資產管理公司主要以收購銀行不良資產為主營業務,因此其又被形象地稱為“壞賬銀行”。
“為來年收購不良資產,各方基本已經準備到位!”前述資產管理公司人士說。
不良機會多 術業有專攻
而相中不良資產“生意”的,不僅僅是銀行人士、資產管理公司等“正規軍”,一些民間機構也開始打不良資產“生意”的主意,其中以互聯網金融公司為代表。
業內人士認為,通過互聯網渠道處置不良資產市場廣闊,機會很多,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商業機會:一方面是屬于銷售不良資產型,其中又有兩種模式,一是將不良資產作為底層基礎資產,包裝成理財產品,實質上是資產證券化的過程。在“資產荒”時,如果能選取到相對較好的不良資產包,可以填補資產的缺口;第二種模式就是類淘寶式,比如在電商網站開設一個旗艦店,直接在網上掛單交易不良資產或抵質押物;另一方面就是搭建不良資產的垂直搜索平臺,撮合買賣交易雙方,同時這個平臺還會吸引法律、評估等第三方中介機構。
同時,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處置不良資產也存在很大優勢。
一方面是可以不再僅僅依靠線下尋找資產購買方,或者尋找資產,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去中介化,加快信息流轉,加快雙方對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就是處置方式可以多元化,比如不良資產證券化就是比較典型的,同時可以設計成多種衍生產品,包裝成多樣金融產品形態銷售,但要注意高杠桿風險。
但是,不良資產“生意”絕非像普通買賣生意那么簡單,一旦淘到“壞”到徹底的不良資產,就如同買到了一只退市的股票,徹底“砸”到手里。
能否識別并爭取到相對成色較好的不良資產,以及運作不良資產實現保值增值的能力非常關鍵,這對沒有過處置不良資產經驗的人和機構來說都是一種挑戰。
“優質資產的風控管理自有其一套標準,而不良資產另有一套獨特的估值及風控標準,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化。我認為不良資產要有專業管理及處置不良資產經驗的人或機構來做,因為如果一個機構此前一直在做相對優質的資產,在當下‘資產荒’時候,突然就轉向了不良資產,從能力及經驗上會存在不足。”孫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