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前海金控分別宣布與匯豐銀行、東亞銀行成立全牌照合資證券公司,目前處于等待監管層批準階段。雖然占據前海連接內地與香港的“橋頭堡”優勢,但是新公司如何擺脫當前合資券商的生存困境也會成為一個新的挑戰
近日,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海金控”)與東亞銀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亞銀行”)達成協議,擬共同在深圳前海組建一家全牌照合資證券公司。
而就在一個月前,前海金控宣布已與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豐銀行”)達成協議,擬在深圳前海組建港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該合資證券公司在獲得監管部門批準后,將在內地開展全牌照證券業務。
前后不到兩個月時間,前海金控連下兩城,發力券商業務意圖明顯。對于引進港資合辦證券公司的原因,前海金控方面表示,港資銀行完善的公司治理、卓越的風險管理能力、多元化的客戶資源以及國際化的業務運營經驗,為合資證券公司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而目前國內合資券商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在資本市場行情較好的2014年,高盛高華與瑞信方正營收凈利仍雙雙下滑。新籌建合資券商,如何避免合資券商現階段的發展困境,前海金控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還未得到監管層的批復,如何應對挑戰還為時過早。
一位券商業內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前海有政策優勢,借助港資是互惠互利。“天時地利”具備,管理方面能否做到“人和”還需拭目以待。
擬籌建兩家全牌照券商
從已公布的信息來看,前海金控此次擬籌建的兩家券商均為全牌照合資券商。所謂全牌照通常是指同時擁有經紀業務和投行牌照,而目前多數外資合資券商公司僅持有投行牌照。據了解,當前合資券商中僅有中金公司、光大證券、中銀國際、瑞銀證券4家有全牌照(編注:中銀國際和光大證券的外資股東為香港紅籌公司,目前中金公司和光大證券持股比例已減至33%)。此外,高盛高華的中資股東高華證券,手中也握有全牌照。
對于前海金控能夠申請兩家全牌照券商的原因,該公司方面表示,與匯豐銀行合作證券公司,這是對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十的落地。
據了解,前海金控籌建的兩家合資證券公司在股東占比上略有不同,與匯豐銀行組建的證券公司由匯豐銀行控股,持股比例為51%;與東亞銀行組建的證券公司則為內資控股,目前雙方持股比例還未確定,可能將會引入第三方公司參與持股,目前雙方還在與第三方公司洽談中,但并未透露第三方公司相關信息。
目前,合資協議簽署后,相關合作方已經向中國證監會遞交申報材料,準批設立還將需要一段時間。
按照證監會政策規定,在上海、廣東省、深圳各設立一家兩地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港資、澳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內地股東不限。同時,可以在內地批準的金改先行先試的若干試驗區內各新設一家兩地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內地股東不限,港資、澳資持股比例不超過49%。
利用港資與內地互動優勢
對于此次合資券商的籌建,港資銀行與前海金控方面都寄予厚望。
東亞銀行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李民斌表示:“東亞銀行非常重視本次與前海金控的合作。這不僅令本行在內地的業務更為多元化,亦有助于我們完善在內地資本市場的發展,為更多內地與香港客戶提供優質的國際化和跨境金融服務。”
匯豐銀行則是內地資產規模最大的外資銀行,參與推動RQFII和滬港通等市場開放試點,并作為首批國際性商業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
前海金控方面表示,合資證券公司將依托匯豐銀行全球化的視野、豐富的業務經驗及多元化的客戶群體,發揮前海在中國金融改革中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推動國內證券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據了解,前海金控作為前海管理局唯一的戰略引導型金融控股平臺,注冊資本60億元人民幣,前海金控已經與數十家大型金融機構和行業領軍企業合作,通過合資等形式,引導培育了一批持牌金融、創新金融和私募基金等骨干金融企業落戶前海;同時探索推動了前海企業境外發債、首單公募REITS、跨境人民幣銀團貸款等一批金融創新落地。
合資券商生存挑戰
截至2014年年底,國內合資券商僅剩9家。一方面是政策逐漸放開,進入門檻降低,前海金控等機構紛紛布局該領域的大環境,另一方面合資券商也遭遇著 “水土不服”,面臨業績虧損、外資撤離等尷尬局面。
2014年高盛高華、瑞信方正營收凈利雙雙下滑。2014年8月,海記大和中外資股東日本大和證券正式退出,當月,掛牌近5個月的財富里昂證券100%股權被摘牌,轉為全資民營券商,更名為“上海華信證券”。
經營業務單一,多數合資券商沒有經紀業務、自營業務等牌照,完全依賴投行業務,靠風險能力較差,IPO一旦暫停,虧損在所難免。
而拿到全牌照的券商從業績上看,“存在感”較低。繞開監管進行全業務的高盛高華去年營收6.5億元,同比下滑0.96%;凈利為5804.8萬元,同比下滑16.09%。
誠如一位國內券商人士所言,前海金控與港資合作,具備政策、地理、人才等多方面優勢,但是能否擺脫當前合資券商的生存困境,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