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天人合一論”的特點則在于天人相依的內在關系,它在本質上是價值觀問題,包括生態倫理。今天,人們應當從中領會人類生存發展的精神源泉,認真反思人類“進步”的觀念。對自然界系統性、規律性及生命價值的肯定。對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進行生態環境的思考,對處理人類與自然關系問題及樹立科學發展觀問題,能提供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 天人合一 價值 生態
一、“天人合一”的蘊意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后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對這個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是儒家最早言說五行者,戰國以前的儒家只言陰陽而不論五行。而董仲舒將陰陽、五行學說合流并用,他一般還被看作是儒門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為《春秋繁露》。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①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并立起來,并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系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系,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系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與“天人之分”說相對立。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系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事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③
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④成為二千年來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觀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它首先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其次表明,人類生生不息、則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義和進取精神;第三,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思維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在天人合一價值成就系統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變化以及反應進程與指向的觀察工具、思維模式。天與人各代表了萬物矛盾間的兩個方面,即內與外、大與小、靜與動、進與退、動力與阻力、被動與主動、思想與物質等等對立統一要素。
我們的祖先在此思想的指導之下順乎自然界的規律,努力尋覓人與萬靈共存的這個宇宙的統一運作節拍,形成了與西方文明激進強調人力征服截然不同的收斂力量來順應自然規律,追求人與生存空間的和諧為宏旨的東方文化精髓。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
“天人合一論”所說的天,最重要最基本的涵義是指宇宙自然界,中國的哲人們都認為人與天之間是一種內在的關系,是有機的統一。“人類中心論”卻認為人具有主宰自然的權利,而且有認識自然的能力。人類的自大與狂妄,使人們只是強調欲望的滿足,在技術進步面前沒有神圣感。“天人合一論”的特點則在于天人相依的內在關系,它在本質上是價值觀問題,包括生態倫理。今天,人們應當從中領會人類生存發展的精神源泉,認真反思人類“進步”的觀念。
人類和人類社會被認為是不斷“進步”的,但這種“進步”實質上被歸結為物質財富的增長和技術力量的提高,因而是能夠用經濟指標和數學統計等方法測量的。
“進步”的概念被量化和經濟化之后,就意味著人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去占有和掠奪自然及資源,以滿足人們的物質欲望。但事實上,人的欲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這樣,就形成了掠奪一欲望一再掠奪的循環,在人與自然之間不斷產生緊張,進而出現嚴重的生態危機。這種“進步”越是快速,生態危機就越是嚴重,最終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伴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物質財富的日益多寡成為判定個人價值的大眾標準。個人為牟取最大化利益采取各種手段:積極的、正面的、執著的……但任何事物都必然有其對立面:在追求物化價值的路上背叛、出賣、心計……時刻都在上演,人類在物質崇拜面前釋放出人性中所有不善,既“惡”面。然而你,對物質文明的向往并不是潘多拉的魔盒,只是逐漸喪失理智的人類在追逐的路上迷失初衷進而瘋狂。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讓人們堅信自身既創世主,擁有絕對力量。認為人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如若不然只是技術或理論尚未完備一直是西方文明的本質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是建立在“人類中心論”的基礎之上的,完全忽略人以為的環境與存在,片面的強調人力,完全打破“天”、“地”、“人”的和諧,人與自身以外的背離達到不可挽回的程度。
心理學家認為過半數的人屬于友善類型,但在獲取利益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明爭暗斗……拋棄良善的本質只為最終的得到權利廝殺,回歸近似獸類求生的情狀;在爭奪的途中疲于爭斗逐漸麻痹了人類滿足的質感,欲望的無窮盡催生出遠離平衡態的畸形人性。工業文明璀璨繁榮的代價便是漸行漸遠的淳樸人本。工業社會的人們認為幸福的意義在于財富與權勢的多寡,如此丟棄心靈的做法招致了遠離美滿卻又不斷追尋的惡性循環,仿佛希臘神話里那低頭水就下降,抬頭果子就上升 ,永遠處于空乏狀態又癲狂絕望的坦塔羅斯(Tantalus)。
人類是進步發展的但這種進步不只是量的增長而且是質的提高;不僅是物質欲望的滿足,而且是生活意義的追求;不僅是智性的發展,而且是德性的提高。它不是在人與自然的對立中,而是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實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中的一員,而且負有保護和尊重自然的責任和使命。這就是“天人合一論”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這一點對于21世紀的人類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天人合一”之于當代的價值體現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它反映了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相依共存的密切關系,反映了人對大自然的一種依賴感與親和感。它的各個層面的涵義,都對反思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人與自然的疏離,生態環境的破壞,重新建立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有不同程度或不同方面的啟發意義。
1、對行為的指導約制
“天人合一”思想中“知止”、“中”的觀念,對于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保持經濟的“適度”增長和人們生活的適度消費,具有指導意義。
對于人類來說,不僅要“知常”、“知和”,而且還要“知足”、“知止”,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⑤世界上最大的禍患莫過于不知道自我滿足、適可而止,最大的罪過莫過于貪得無厭、永不滿足。凡事都有一個度,只有知足、知止這種知道滿足的滿足,才是真正永遠的滿足。老子又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⑥貪得無厭、過分地熱愛某種東西必然招致重大的花費與損耗,過多的貯藏、聚天下之財盡歸己有也必然招致更多的亡失。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就可以保持長久。在老子看來,“知足”和“知止”是密切相關的。“知足”含有適可而止的因素,“知止”也包含有知道滿足的內容。既然天地萬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的行為就應當有所“禁止”;既然人的行為應當有所“禁止”,人的欲望就應當有所克制。莊子也說,“知止其所不知,至矣”。⑦儒家則把“取之以度,用之以時”,作為一種用物原則。“知止”和“中”之法則的思想,包含了生產發展的適度原則,它要求我們建立環境保護意識,合理而有節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目前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要保持經濟長久持續地增長,就必須從“中”之法則和“知止”的思想中吸取智慧,掌握好經濟增長的速度。“中”之法則和“知止”思想,同時也包含了滿足人類需要的適度原則,這要求我們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在生活方式上進行適度消費。
2、人與自然的諧觀念——現代生態平衡的建立
道家認為順從自然而不加人力妄為,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人類只有在了解萬物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遵循自然規律,即“道法自然”。做到“知常曰明”才能“有為”。反之,“不知常,妄作,兇”。⑧儒家也認為自然界有其普遍規律,人的行動必須遵循這種規律。孟子說“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⑨繼承“天人合一”這種“輔相天地之宜”,“曲成萬物而不遺”的思想,要求我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將生產和生活方式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選擇符合生態環境規律和自然本性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的行為生態化。“天人合一”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含有陰陽兩方面的因素,而“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豗陰陽二氣交融和諧,萬物才得以生存發展。因此,和諧是自然界最根本的規律。“天人合一”包含的這種動態循環平衡觀念,已經被自然科學所證實。
3、在生態倫理上的價值體現
現代社會和現代人類的科學理性或技術合理性觀念 造成了現代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或人類中心論錯覺 并最終導致了現代人類行動方式的失誤,即對自然界采取了一種單向的客體化或對象化的征服、掠奪姿態。這種片面的人類自我中心或自我惟一主體性觀念 不僅釀成了日趨嚴重的自然生態災難 而且在根本上造成了人類自我生存的危機,這是現代人類所有危機中最具根本性的危機。當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現代人類必須共同正視和認真處理的全球性問題。全球環境危機的產生其原因固然很復雜 但文化觀念的作用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人的生存價值要受到自然存在及其特性的根本限制,人類未來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而不是人類自己。因此,要上解決環境危機,就要改變那種人與自然對立的態度,糾正以人為中心的天人二分的對立觀點,樹立人與自然統一的整體觀。
注釋:
莊子 .莊子·達生. 春秋[M].]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 易經[M].
老子.乙本 周[M].
孔丘.禮記·中庸.春秋[M].
董仲舒.春秋繁露·審查名號.漢[M].
老子.道德經[M].
老子[M].
莊子.齊物論春秋[M].
易經[M].
孟子.孟子·盡心.戰國[M].
參考文獻:
[1]朱瑞.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攀登,2005.
[2][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0.
[3]張岱年.中國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
[4]蒙培元.“天人合一論”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意義[J].齊魯學刊,2000.
[5]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