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衛視有一檔音樂教育節目《音樂大師課》正在熱播。它幾乎和此前的所有歌唱節目都不相同。這里,明星不是導師,褪去光環,他們是和你并肩在一起的老師;這里,孩子不是童星,沒有造作,他們是一群愛唱歌的小天使。當唐子宜、周安信等小學生在楊鈺瑩、曹格、林志炫、韓磊四位老師的指導下,唱出天籟般的動人歌聲時,幾乎所有人都會因此而愛上音樂。

“柔美老師”楊鈺瑩:
她的溫暖,有時像姐姐有時似媽媽
出道25年,楊鈺瑩依然有著一張少女般的臉。出現在《音樂大師課》的課堂中,化身“楊老師”的她,依舊甜美。但更多的是,她為孩子們帶來了溫暖的感動。她就像是鄰家的大姐姐,而從傳統習慣上來講,她的溫柔面孔,也是一位良師的形象代表。
在《音樂大師課》之前,楊鈺瑩在其他節目中客串過主持人,也當過評委。但這一次的節目定位,更符合楊鈺瑩的性格與形象。節目中,她陪著孩子們一起哭、一起笑,目光中無時無刻不充滿著對孩子們的愛。
出道前曾經做過幼師的楊鈺瑩,她懂得如何保護孩子,更懂得如何來愛孩子。她的學生中,小康來自山區,爸爸因為平時忙于生計,對小康一直比較嚴肅,甚至把女兒形容成“小草”。
然而,在楊鈺瑩的心中,小康不是“小草”,而是大山里的一朵“小花”。為了保護小花,她甚至一改玉女形象,和她的父親爭執起來。楊鈺瑩給小康帶來了勇氣和陽光,給她帶來了母親般的溫暖。她也為熒屏前的孩子和家長,帶來了對于音樂的關懷。
音樂理念:音樂要傳承也要創新
自1991年發行個人第一張專輯,楊鈺瑩迄今共發行了12張個人專輯。在四位老師中,作為唯一的女性老師,楊鈺瑩是最細膩的一位,同時也體現出很高的專業素養。面對這些愛唱歌的孩子,她沒有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和他們安靜地坐在一起,像是姐姐一般,告訴孩子們音樂是由心而生的道理。
楊鈺瑩在教育中一直堅持一種理念,音樂既要傳承,又要創新。事實上,這也是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所需要的一種理念。因此,楊鈺瑩在為孩子們選歌或是改編的過程中,都會告訴孩子們歌曲的經典與精髓之處在哪里,同時又要在經典的基礎上融入新一代孩子對它的全新理解。
作為一代“歌王”,韓磊的歌聲一直都是鏗鏘有力的。沒想到,《音樂大師課》上的韓磊卻是“萌萌的”。他在孩子面前更像是一個老男孩。節目中,相比其他三位老師,韓磊的眼淚是最少的,但這并不代表他對孩子的愛或感動是最少的。
韓磊用另外一種方式,表達了自己對這群孩子的喜愛。而他的方式就是用行動走進孩子的內心。他會為了制造驚喜而冒著寒雪驅車千里出現在孩子的家門前;也會在孩子們面前深情回憶自己的艱辛童年,告訴他們今天有多幸福;他還會跟著自己的學生忘情地大跳搞笑“點贊舞”,更會反串唱出楊鈺瑩的作品《我不想說》,孩子們看到了一個又憨又萌的大叔,而觀眾則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韓磊。
《音樂大師課》上的韓磊更加立體化了。此前一直很少言的韓磊,這一次的心扉似乎被徹底打開了。在帶著自己的學生參加北京衛視另一檔節目時,他自曝 小時候家境并不富裕,5歲時就要少年老成地以一個男子漢的心態來撐起一個家。而談到自己與父親的關系時,韓磊表示自己和父親雖然交流不多,但父親對他的影響卻很深。小時候,他用一顆童心癡癡等待久違的父愛,卻難如愿。然而,20年前父親去世后,他遺憾至今。韓磊以自身經歷告訴自己的學生要懂得感恩,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
音樂理念:經典要經得起考驗,風格可以多變
韓磊選擇電視節目一直很挑剔,這一次參加《音樂大師課》,就是想為孩子們做點事。他在節目中言傳身教、發揚經典。他表示,這次不僅僅是面對參加節目的孩子,更是給所有電視機前的孩子們上課。
對于經典的解讀,韓磊有自己的看法:“什么叫經典?要流傳半個世紀以上的才可以。經典能夠使我們感悟人生,最重要的是激勵和鼓舞,給我們正能量?!?/p>
韓磊也表示,向經典致敬是節目的責任所在,也是吸引自己參加這檔節目的重要原因。
出道20余年,韓磊演唱過700多首經典歌曲。對待音樂,他嚴肅認真有擔當,也敢于大膽評論。此次參加《音樂大師課》,韓磊也呼吁更多的音樂人擔當起應有的責任,多創作適合少兒的歌曲。此外,韓磊也覺得,音樂的風格可以多變,他在這方面膽子很大,只要喜歡的歌就會唱。
《音樂大師課》上的曹格,幾乎毫無保留地展現了他在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在此之前,他是臺灣的金曲歌王,是《我是歌手》的熱門嘉賓,也是《爸爸去哪兒》中的超級奶爸。這一次,觀眾意外地走進了他的生活、看到了他的眼淚。
曹格在節目中講到,在他8個月的時候父母便離婚了,此后他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長大,記憶中前后搬了30多次家,也輾轉了很多國家。小時候他和媽媽見面的次數很少,但是現在他卻把患病的媽媽接過來和他同住,然后鼓勵和安慰媽媽:“我就是你的男人”。
如今的曹格,不僅是一位會唱歌的歌手,他還是一位溫暖的老爸和孝順的兒子。在“大師課”中,他又是一位有擔當的老師。他用自己的故事來鼓勵孩子,當看到有孩子因和父母接觸不多而產生埋怨時,他告誡對方,作為孩子,全世界最親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長大后不要怨天怨地,不要埋怨父母。當然,作為孩子,也擁有權利去哭、去笑。
音樂理念:言傳身教 要多為孩子寫歌
曹格擁有一副天生傷感、辨識度極高的嗓子。同時他也是一位產量頗豐的創作人。這一次,他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唱歌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是,當他指導唐子宜演唱《讓世界充滿愛》時,他用積木堆積成房子,然后告訴唐子宜家的溫暖和幸福。但是,在對方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他一把推倒了這個象征著愛與家的房子。這樣一個小動作,瞬間讓唐子宜明白和感受到了沒有家之后的痛苦。
作為一名歌手,曹格也第一次慚愧表示孩子們的兒童歌曲太少,他在節目中表示今后要創作更多適合少年兒童唱的歌曲?;蛟S,也只有當了爸爸的歌手才會真正意識到兒歌對于孩子們的重要性。
出道時間已近25年,林志炫的身上有很多音樂標簽,他是高音王子、是情歌王子,也是實力唱將。由于從小就受到西洋音樂和民歌的影響,林志炫的音樂風格一直是清新派的。而觀眾此前所看到和聽到的林志炫,多半都是紳士般的風格。
然而,《音樂大師課》中的林志炫,有時候他像是一個頑皮的大哥哥,甚至在指導學生時還會顛覆形象地教他們扭秧歌、吹羽毛、學狗喘氣、跳廣場舞。而有時候,他也像是一個任性的大男孩,在和其他老師有不同意見時,他會堅持已見,甚至不惜爭吵。只有在這個舞臺,他才會如此放得開,完全丟掉了以前的“偶像包袱”。
林志炫在教學過程中也同樣注重孩子們的童真。在教唱《童年》時,一直是三好學生的孫睦涵顯得非常淡定,少了些這個年紀應有的童趣。當林志炫問他歌詞里“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這一句該如何理解時,孫睦涵卻回答“因為地球是自傳?!边@讓林志炫哭笑不得,他告訴孩子,在童年里有更值得珍惜的東西,當功課已經很符合要求了,可以放松一下自己,把游戲、開心的東西引到生活中來。
林志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式的方法,并不是只關注技巧,而是努力讓孩子們理解歌詞。比如在教唱《天之大》時,少不更事的周安信很難理解歌詞的內涵,林志炫為此找來動畫片《小鷹學飛》,故事里老鷹為讓小鷹學會飛翔的本領,狠心地將小鷹從空中扔下,這讓周安信明白了媽媽嚴厲背后的用心良苦。
林志炫認為,教小孩子唱歌不一定要端著架子,怎么讓學音樂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才是最關鍵的秘訣。他平時沒有教育小孩的經驗,但他愿意花時間與孩子相處,從生活中找到有趣的事來比喻。林志炫也建議家長們,不要把成績看得很重,也要避免揠苗助長,在孩子的教育上,還是要尊重孩子們內心的選擇。
如何讓孩子們真正熱愛音樂和欣賞音樂,《音樂大師課》給出了一個答案。班主任+輔導員+音樂老師+特約聽課團+專業助教以及戶外實踐的教學方式,堪稱指導孩子們學音樂的一本參考書。顯然,這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個音樂課范本。
《音樂大師課》中,在“愛國經典歌曲”“給愛我的家人唱首歌”“經典地方歌曲”“影響世界的歌曲”“經典影視歌曲”等幾個主題下,孩子們演唱的歌曲無一例外都是經典老歌。節目中,觀眾重新聽到了《讓我們蕩起雙槳》、《南泥灣》、《東方之珠》、《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等傳唱了幾十年的作品,這些歌曲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如今在四位老師以及制作團隊的打造下,又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讓新一代的孩子們聽老歌、唱老歌。通過《音樂大師課》,我們也發現,無論是經典歌曲還是傳唱度高的歌曲通過孩子們的理解再度演繹后,都可以稱之為“兒童歌曲”。正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當林妙可用童真的嗓音賦予《歌唱祖國》這首老歌新的詮釋時,我們毫無疑問都被“小天使”林妙可對音樂的單純理解打動了,相信對大多數人來說,那一幕至今都記憶猶新。
如何向學生傳遞這些歌曲的文化內涵,是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們的授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孩子們很快就會理解這些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文化內涵。楊鈺瑩、曹格、韓磊、林志炫四位老師在對孩子們的指導過程中,除了強調歌曲本身的唱法,還注重向孩子們解讀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意義,而更重要的方法是讓孩子們走進生活,比如來到歌唱家李谷一家中接受“家教”,或是走進社區戲園子,讓孩子們切身了解傳統藝術在民間的狀態。
除了四位音樂老師的助陣,《音樂大師課》每期節目都會邀來多位中國音樂界大咖級的專家前來聽課,包括付林、楊洪基、王潔實、單秀榮、鄧玉華、孟大鵬等老藝術家和歌唱家。這對于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次最好的接受音樂洗禮的機會。不僅如此,節目還請來多位知名歌手前來“助教”,雷佳、孟庭葦、朱樺、毛寧、郁可唯等人都曾陸續來到節目中與孩子們一起唱歌。
《音樂大師課》得到了社會各界一致的好評。老藝術家、知名音樂人、我國著名詞作家喬羽說,“跟兒童有關的節目不好做,《音樂大師課》做得很好,讓孩子自然真實地表現,高高興興快樂地唱歌。這個節目把音樂和教育結合在一起,是一個很好的想法,這樣不管是孩子和家長,還是觀眾在看節目時,都能學到很多知識。”
我國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也表示:“我覺得之前看到過的一些音樂節目,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更多關注點就是誰唱得好不好聽,但是往往忽略了歌曲本身的審美和文化含量。唱歌本身能產生一種審美的需求,產生一種對歌曲本身意義的追求和理解,這很重要,所以說,我非常欣賞也非常關注《音樂大師課》這么一檔欄目?!?/p>
在《音樂大師課》之前,熒屏中也有不少兒童歌唱類節目出現。但絕大多數的節目都是以打造成人明星的形式來包裝“童星”,孩子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出現不少成人化的痕跡,“一夜成名”似乎是很多節目所追求的。
然而,《音樂大師課》以最好的程度保護住了孩子們的純真,這里不選秀、不PK、不淘汰,讓節目回歸單純的音樂和歌唱。16個孩子都保持著天籟般的童音,甚至他們在舞臺上的裝扮也保持著日常生活中最純真的模樣。不管孩子們的表現的是如何出色,留給觀眾的更多的是他們的歌聲,而非孩子本身,這也是《音樂大師課》和其他音樂節目最為不同的一個地方。節目目的是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在音樂中發現驚喜,而不是為了名利。這是《音樂大師課》與其他音樂節目最為不同的地方。正如人民日報文化版評論的那樣:讓孩子快樂學,盡情唱。
值得注意的是,節目選取了“音樂課”這個在日常課堂中的“副科”來展現。而事實上,音樂教育帶給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的重要影響與意義,已經有更準確的數據予以論證。德國經濟研究所專家在2014年12月16日的報告說,他們分析了該所社會經濟調研項目(SOEP)在2001年至2012年間收集的近4000名青少年的調查信息,分析重點是8歲就開始學音樂,目前在17歲左右的孩子。分析發現,從小學音樂的孩子普遍比其他孩子成績要好。這項研究還指出,從小學音樂的青少年普遍比沒學音樂的孩子更加認真仔細,更開朗,更上進。
現在各個國家在中小學的教育課程中,也對音樂教育極其重視。日本的小學至初中每周都設有兩節音樂課,高中還設置了音樂選修課;被譽為音樂世界中心的西德,更是有15%的人民學習器樂,其中三分之一的家庭都有演奏能力。德國、日本、匈牙利等國家甚至還形成了自己的完整音樂教學體系,而這些體系在享有高聲譽的同時也被世界各國所效仿采用,可見其重要性。相對而言,中國的音樂教育卻有些滯后。
正如國家一級演員、中國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看過節目后表示:“美育為樹人之本,美育就是啟發人自身的感受,孩子通過美育認識社會。音樂作為美育的一種形式,能夠給人以心靈撫慰?!?/p>
正因如此,《音樂大師課》中的孩子們數次用音樂擊中觀眾的靈魂,周安信演唱的《天之大》、唐子宜演唱的《世上只有媽媽好》等經典歌曲都被網友瘋轉,被贊“天使唱哭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