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殘疾音樂家為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創造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用音樂描繪這美好的世界。
如果說黑暗中也有美麗的世界,那就莫過于音樂了。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和莎拉·布萊曼演唱的《告別時刻》感動了億萬人。
每當我聽到波切利的歌聲,就會想起他坎坷的人生。波切利1958年出生于意大利,一出生就患有嚴重的青光眼。12歲時,由于踢足球的意外導致他雙目失明。當他絕望時,父親的話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這個世界屬于每一個人,雖然你看不見眼前的世界,但你可以讓這個世界看見你。”波切利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頑強地面對人生,面對黑暗。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經過刻苦學習,終于獲得巨大成功。他得到過帕瓦羅蒂的指導,被人們稱為帕瓦羅蒂的盲人徒弟。著名歌星席琳·迪翁曾感嘆:如果上帝也有歌聲的話,那聲音就是安德烈·波切利。
波切利有一顆博愛善良的心。多年來,他四處奔走,積極策劃和參加慈善義演,為遭遇貧窮、戰亂和自然災害的人們籌款。他像天使一樣把美好的心愿用歌聲傳遞給每一位聆聽者,安撫著每一個受傷的靈魂……波切利不止一次地說:“我渴望和我的歌迷溝通交流,去感動他們,他們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流淚動容。”
我想,歡樂是人間最美、最幸福的享受。有誰能讓歡樂成為永恒?有誰能使億萬人盡情陶醉在歡樂之中?他就是“聽不見聲音的巨人”——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
貝多芬在晚年完全耳聾的情況下,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創作了不朽的《第九交響樂》。羅曼·羅蘭說:“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
1824年5月7日,維也納歌劇院公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合唱《歡樂頌》把音樂推向高潮:“歡樂女神、圣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四海之內皆成兄弟。”演出獲得極大成功,當貝多芬在女高音歌手攙扶下出場致謝時,全場沸騰了。有人向他扔帽子,有人興奮地跺著地板,更多的人激動得淚流滿面,歡呼聲、鼓掌聲潮起潮落。貝多芬看到幾乎狂熱的情景,激動得全身抽搐。
貝多芬的作品像珍珠一樣閃閃發光,對人類起著巨大的影響。《命運交響曲》描述了他對命運的抗爭,他留給后世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成為身殘志堅的人挑戰不幸命運的人生信念。
向命運挑戰,在痛苦的磨礪中前行,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說:“生活就是這樣,它把美總是打碎,讓你留下很多遺憾,這才是生活。很多的堅韌頑強都是在對美的破壞中產生的,它讓人更加珍惜生活。能承擔這樣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在痛苦的磨礪中走下去,我覺得這才是了不起的。”
世界上生活著6億殘疾人。那些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殘疾音樂家,用特殊的方式塑造音樂,用音樂詮釋多彩的人生,用音樂鼓勵人類前行,用真情呼喚人間大愛。他們展現的是人的尊嚴、生命的價值,這就是音樂的力量、偉大的人類精神!
(本文選自《夢想的旋律》馮健獲獎作品集。該書介紹了馮健多年來廣播創優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