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講解】
《西游記》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及修辭格,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了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圣施威降大圣》節選自《西游記》中的第六回,原標題為《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文中,作者大量運用語言、動作及心理上的描寫,將孫悟空與二郎神之間的打斗過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們就來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句,對文章中的動作描寫進行簡單的分析。
1.大圣慌了手腳,就把金箍棒捏做繡花針,藏在耳內,搖身一變,變做個麻雀兒,飛在樹梢頭釘住。
解讀:作者妙用“捏”“藏”“變”“飛”“釘”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孫悟空隨機應變和神通廣大的形象特征。
2.二郎圓睜鳳目觀看,見大圣變了麻雀兒,釘在樹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鋒,卸下彈弓,搖身一變,變做個餓鷹兒,抖開翅,飛將去撲打。大圣見了,搜的一翅飛起去,變做一只大鶿老,沖天而去。
解讀:這幾句話以“釘”“撇”“卸”“撲打”“搜”等動詞,細膩地展現出大圣躲避的速度之快,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將二郎神打算降伏孫悟空的決心體現得淋漓盡致。
3.那大圣趁著機會,滾下山崖,伏在那里又變,變了一座土地廟兒,大張著口,似個廟門,牙齒變做門扇,舌頭變做菩薩,眼睛變做窗欞。只有尾巴不好收拾,豎在后面,變做一根旗竿。
解讀:“滾”字的使用,體現了孫悟空的機智和敏捷;“張”“豎”等動詞的使用,則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孫悟空隨機應變的個性特征。
4.卻說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搖身一變,變作二郎爺爺的模樣,按下云頭,徑入廟里,鬼判不能相認,一個個磕頭迎接。
解讀:孫悟空變成二郎神的模樣來到二郎神的管轄范圍,分明是挑釁、戲弄他的手下。一個“變”,一個“按”,一個“徑”,皆體現了孫悟空頑皮詼諧、驍勇善戰的性格特征。
5.這真君即舉三尖兩刃神鋒,劈臉就砍。那猴王使個身法,讓過神鋒,掣出那繡花針兒,幌一幌,碗來粗細,趕到前,對面相還。兩個嚷嚷鬧鬧,打出廟門,半霧半云,且行且戰,復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眾,提防愈緊。
解讀:上述文字通過將二郎真君和孫悟空的兵器進行對比。一“砍”一“掣”相互映照,將激烈的戰斗場面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也為下文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即學即練】
1.閱讀下面的古詩,從動作描寫的角度品析詩歌的頸聯。
江 村
□[唐]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2.結合語境,品味下列段落中的畫線句子。
(1)年糕上出現了一線黑色,這是出膛的信號。拿出后,也不管手里剛剛拿了火鉗,也不管年糕燙不燙,在兩只手里顛來倒去地換,小心而又迅速地撕咬一口。烤年糕外皮焦黃,打開后,熱氣沖臉,皮里糯軟香白,實在好吃。孩子們吃得小嘴黑不溜秋,大人也忍不住,忙里偷閑吃上幾口。(方軍勇《最憶鄉間年糕》)
(2)讓我們回到蘇州的養育巷。在那里,有一把黃色的油布傘,它在雨中散發著淡黃的明亮,如一朵蓮花緩慢前行。那里面有一個孩子,他用細碎的腳步踢著雨水;那里面還有一個老人,她摟著孩子,如同在雨中護著一盞紅紅的小燈籠。那是奶奶帶著我去赴另一個奶奶壽宴的路上。雨很小,傘卻很大。弄堂上的天空原本就很狹窄,被這把傘一遮,傘下的我竟然有了一種被仙術籠罩著的感覺。我和奶奶擠在一起,奶奶的體溫透過布衫,有一種杏花的香味。我感覺到奶奶的步子和我一樣急促。我歡快地跳躍,踩得水花四濺,不時停下來回轉身,對奶奶用力地揮動自己的手臂。奶奶總在奮力追趕著我。(汪涵《油布傘的記憶》)
(3)回家,坐在門檻上抽煙,看母親認真地煮面。母親是從我邁進家門的那一刻開始忙碌的,幾天時間內她會不停地烙餅,在餅里放上糖,放上雞蛋,放上蔥花,放上咸肉,然后在餅面上沾上芝麻,印出美麗的花紋。那些烙餅是我回到城市的一日三餐,母親深知城市并不像我描述得那么美好,可是她從來不問。她把她的愛和責任,全都變成了餃子、烙餅和面。母親看著我吃,沉默。沉默的母親變得蒼老,我知道這蒼老,全因了我。(周海亮《起身的餃子落身的面》)
3.請用一段話將《游子吟》中“慈母縫衣”的情節寫下來,除動作描寫外,至少運用一種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不少于300字。(答題紙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