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做的一切/雙手撐起我們的家/總是竭盡所有把最好的給我/我是你的驕傲嗎/還在為我而擔心嗎/你牽掛的孩子啊長大啦……
——筷子兄弟《父親》
母愛是溫柔體貼的,就像一條涓涓細流,促使我們快樂地成長;父愛是熱情奔放的,仿若一輪火辣辣的太陽,為我們指明前行的道路。在社會家庭的壓力之下,父親的角色定位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他們的不愿示弱被無數親子和敏感者捕捉。因此,父親這個“堅硬”的形象也在一瞬間變得柔軟起來。
漢字中,“父”字的造型是很優美的,既對稱,又有變化。它像兩條手臂交叉起來,又像舞臺大幕向兩邊拉開。可實際上,“父”字一開始并不是這樣寫的。不信,且看下圖中“父”的演變過程:
觀圖可知,甲骨文中“父”的字形像是一個人右手舉著一樣東西。那么,到底舉的是什么呢?文字學家左看右看,最后認定是一柄石斧。原來,“父”字最初的意義不是爸爸,而是男人手中拿著的斧頭。在遠古時代,石斧是一種很了不起的發明。它既是勞動的工具,又是戰斗的武器。一個男人手持石斧,那威武雄健的樣子,一點兒也不亞于米開朗琪羅雕塑的“大衛”。這是一種力量的象征,也是一種勇敢的象征。因此到了后來,“父”既指手持之物,又指持物之人;而能被稱之為“父”的,自然而然得到了人們的敬重。
那么,誰值得敬重呢?在兒子的心目中,父親是最偉大的。于是,“父”有了“爸爸”的意思。和爸爸同一輩的男人,免不了也沾了“父”的光,因此有“伯父”“叔父”“姑父”“姨父”等稱呼。它還可以是尊稱,如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被稱為“國父”,科學家錢學森被稱為中國“導彈之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