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將依法治國定位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人民幸福安康和國家長治久安。而黨的十八大又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本文立足于依法治國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實際,著重研究我國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研究現狀,針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現存問題,探尋我國經濟順利轉型的良策。
關鍵詞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依法治國 研究綜述
中共中央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于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研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總目標的實現必須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一、依法治國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綜述
學術界關于依法治國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內容主要涉及依法治國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現狀和問題,法治化的重要性和實現轉變的有效路徑等方面。
第一,依法治國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現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趙國鴻的“缺乏完善的法治,政府干預經濟發展依然普遍,嚴重抑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于安堅持的我國法治化的現狀為立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缺乏規制經濟方展方式轉變的全國性法律法規;王珺的“行政執法工作滯后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存在行政權力膨脹、濫用職權現象,沒有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全方位服務”;孫佑海則創新性的提出了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忽視了司法的作用。
第二,依法治國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現存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法律體系不完善,在宏觀調控、生態保護及資源能源、稅收、資本投資等方面的立法存在不足;二是法治建設面臨嚴峻的形勢,尤其是在經濟落后的地區,法治的完善程度明顯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三是法律對不同利益主體的保障不足,尤其是對民營經濟、個體經濟的保障力度不夠,沒有有效實現對其的法律支持。
第三,依法治國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1)當前法治的不完善必然是不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只有進行法治改革,完善立法及執法,才能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2)將法治保障定位為市場經濟發展、確保政府依法行政、實現社會發展和諧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3)孫佑海在《用法治保障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中用大量筆墨論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能沒有法治保障”;(4)經濟法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要性。
第四,依法治國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學術界對轉變路徑研究集中在完善法律體系,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司法治度四個方面,具體包括:(1)在完善法律體系方面,制定和完善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激勵創新、人力資源開發等專項法律,加快完善重點領域的法律法規,加大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的落實,加強對法律法規的清理。(2)在法律制度方面,將法治觀念與提升制度建設質量并舉,建立有效的利益糾紛化解機制,堅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時俱進豐富和完善相關的立法、實施和執法機制;(3)在行政管理方面,主要集中法治理念的樹立、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決策機制的完善、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行政監督體系的健全等措施上。(4)在司法方面,理論界已經開始重視司法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要積極全面發揮出司法的保障作用,確保司法保障體系及相關服務體系具備完善性和執行力。
二、依法治國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內容概述
首先,關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法治化常態的研究。
我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缺乏完善的法治。主要觀點概括為:一是目前政府干預經濟發展依然普遍,嚴重抑制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想實現經濟轉型,必須完善體制,健全建立法治的市場經濟。例如,在規范政府行為方面,我國制定了《行政訴訟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復議法》等一系列法律,很好的保障了依法行政的實施,但還需繼續細化立法,完善法律體系,避免政府成為全能型政府。二是我國當前的立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缺乏規制經濟方展方式轉變的全國性法律法規。關于經濟管理方面的立法,相當部分是在2003年提出科學發展觀前制定的,這部分立法的指導思想、原則技術等與時代嚴重脫節,成為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法律性障礙。三是行政執法工作滯后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存在行政權力膨脹、濫用職權現象,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又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行政執法必須立足于法律,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全方位服務。四是司法工作滯后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司法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被忽視。各級法院在審判和執行工作的過程中應認真研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其工作提出的新問題、新要求,妥善處理與經濟結構相關的案件,服務經濟轉型。
其次,關于法治常態下現存的問題的研究。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工程,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學術界關于我國當前法治領域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法律體系不完善。具體包括:(1)宏觀調控立法不足,目前,我國仍缺乏一部完整的、總體性的宏觀調控立法,比如,國家在開展宏觀調控的具體工作中,在涉及到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協調發展、等具體的領域時,缺乏統一的法律指導,往往無法真正實現各方利益主體的平衡。(2)生態保護及資源能源立法的不足。例如,我國關于防治環境污染、實現生態保護的一系列立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需求;在資源能源方面,立法也較薄弱,基本法缺失,法律體系不夠完善。(3)稅收立法的不足。當前我國的稅收財政立法存在較大的問題,稅負過高成為制約人民群眾收入水平增長的一個因素,不利于通過消費拉動內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4)資本投資立法的不足。我國目前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投資保障立法,大多是以國務院決定、意見等形式來規定的,投資立法的不足也制約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進展。二是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社會在隨時發生著巨大的變革,法律往往會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需要,又難以考慮到各種復雜多變的現實狀況,這也使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型問題在立法上出現了空白。
再次,關于法治化的必要性的研究。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法律為其提供基礎保障,法治制度的豐富和完善,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法治及行政環境。當前學術界關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法治保障概括為四方面:(1)法治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需要法律來保證國家有效實施宏觀調控,保護市場,規范市場,為市場創造一個公平有序透明的法治環境。(2)法治化是確保政府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在中國這樣一個政府主導型社會,唯有法律可以規范政府的行為,確保政府在法律允許的限度內行政,使其真正建設成為一個民主、高效、有限的服務型政府。(3)法治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而經濟全球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助推力。隨著大量的外資企業涌入國門,要維護中國企業的核心利益,保證中國企業能與強大的外資企業開展平等競爭,法治就必須與國際接軌,借鑒外國先進的立法執法與司法經驗,打造適合我國國情的法治環境,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保障。
第四,關于促進經濟轉型法治化的路徑研究。
我國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為落實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舉措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學述界圍繞影響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結合新世紀發展的要求,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建議,歸納如下:(1)在完善法律體系方面,制定和完善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激勵創新、人力資源開發、等專項法律,加快完善重點領域的法律法規;同時也要加快宏觀調控、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資源能源、科技進步方面的立法;加強對法律法規的清理,加大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的落實,實現法律體系的內在統一協調。(2)在法律制度方面,將法治觀念與提升制度建設質量并舉,建立有效的利益糾紛化解機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要與時俱進豐富和完善相關的立法、實施和執法機制;(3)在行政管理方面,主要集中法治理念的樹立、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決策機制的完善、政府職能的轉變、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行政監督體系的健全等措施上。(4)在司法方面,理論界已經開始重視司法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要積極全面發揮出司法的保障作用,確保司法保障體系及相關服務體系具備完善性和執行力。各司法司法機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要依法、公平、合理解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出現的問題,鞏固經濟發展方式成果。
三、依法治國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展望
當前我國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需要細化和成熟。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更加注意:第一,加大法治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需性意義的研究。當前的研究停留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法治保障方面,并未深入理論研究,尚缺乏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背景、區域性、路徑依賴性等角度和法治建設層面去理解和把握。實際上,當前我國的法治進程和法治建設已于經濟的發展命脈相惜,水乳交融了;第二,密切法治化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聯系,豐富“轉方式”的具體法治對策的研究。當前學術界和國家管理層面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法治保障仍然停留在完善法律體系,健全法律制度方面,雖然也提出了加快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專項立法,但是許多仍然停留在紙面,畢竟立法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過程,不是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
我們要加快法治進程的速度,加大法治建設的力度,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促進我國經濟健康、順利轉型。
參考文獻:
[1]吳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法[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0年11月.
[2]趙國鴻.完善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法律制度[J].中國投資,2012(6).
[3]于安.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法制基礎[J].北京人大,2011(07).
[4]王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法制保障研究[J].民主與法制,2013(03).
[5]熊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經濟法路徑選擇[J].中外企業家,2013(20).
[6]常樹輝.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法律問題研究[J].遼寧經濟,2011(11).
[7]陳乃新,王偉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經濟法對策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2011(05).
[8]劉瑾.解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法制改革[J].商界論壇,2013(08).
[9]孫佑海.用法治保障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J].法槌,2010(05).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