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凍人”癥能被預防嗎?依據科學分析數據,漸凍人癥普遍發病年齡在40歲以后,但近年來漸凍人逐漸向低齡化傾斜。越來越多的人在關心,“漸凍人”癥可以被預防嗎?
去年夏天風靡網絡的“冰桶挑戰”讓“漸凍人”癥這個名詞逐漸出現在了公眾視野當中。“漸凍人”癥學名為運動神經元病,也叫肌萎縮側索硬化癥,英文簡稱ALS,是一種治愈率極低的罕見疾病。“漸凍人”癥又被稱為“清醒的植物人”,他們頭腦清楚,感覺正常,而全身肌肉卻萎縮無力,以致癱瘓,如同被逐漸凍住。確診后的患者平均生存時間僅有五年左右。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平均發病年齡在50歲,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低齡成人也罹患此病。該病的致病原因至今未明,目前醫學界公認的可能原因有遺傳、慢性病毒感染、重金屬中毒等。中山大學附屬一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楊超認為,“漸凍人”癥低齡化還可能與我們之前提到的環境因素有關,環境與食物污染成為可能致病的重要因素。 “漸凍人”癥容易被誤診 早在2010年,楊超醫師就接觸過運動神經元病患者。運動神經元病患者中相當大一部分人的臨床表現和頸椎病很相像,加上兩種病的發病年齡接近,因此“漸凍人”癥最常被誤診為頸椎病。有研究表明,運動神經元病患者在最初就診時誤診率達到40%,除了誤診成頸椎病外,還有誤診為腦卒中、肌無力等。 楊超醫師認為,運動神經元病患者如果被誤做了頸椎手術,往往會加速病情發展,甚至在一年左右就出現吞咽障礙、呼吸困難等晚期表現,使患者喪失可能的早期治療機會。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要當心表現為頸椎病的運動神經元病。“頸椎病的病人可暫緩手術,請神經外、內科的醫生再看一下,做肌電圖檢查。如果排除了運動神經元病,再去做手術也不遲。” 另外,還有一些運動神經元病患者被誤診為“重癥肌無力”。實際上,“重癥肌無力”的患者比“漸凍人”癥普遍年輕,90%的患者經過治療、休息可恢復,是一種可逆疾病。而“漸凍人”癥與“重癥肌無力”患者相比,病情發展較快,且不可逆。 據楊超醫師介紹,75%的“漸凍人”癥罹患的是“四肢起病型”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即首發癥狀出現在手臂和腿部。腿起病型患者會出現走路或跑步時跌倒或絆倒,走路時明顯拖腿而行。臂起病型患者在做一些需要靈巧手工的事時可能會遇到困難,如扣襯衫的扣子、寫字或把鑰匙插入鎖中。對少數患者來說,這些單手或單腳的癥狀會維持較長的一段時間,被稱為單體肌萎縮。另外約25%的患者罹患的是“延髓起病型”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即以說話障礙或吞咽困難為首要表現。說話開始變得含糊、帶有鼻音或失語。典型的初期癥狀是肌肉萎縮,肌無力和短暫的皮下肌肉抽搐,肌肉萎縮最常見累及上肢遠側的骨間肌,以上屬于下運動神經元受損。下運動神經元退化的癥狀包括肌肉無力和萎縮,與之對應的上運動神經元受影響的癥狀包括肌肉僵硬和痙攣、反射亢進以及過度的嘔吐反射。 楊超醫師表示:“一個人只有在同時出現上下運動神經受損的癥狀而又沒有其他的病因時,才應被診斷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遺憾的是,治愈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方法仍未被找到,力如太是目前唯一被批準可以延長患者壽命的藥物。” “漸凍人”癥低齡化的警示 在近年來確診的“漸凍人”癥患者里,越來越多低齡成人,其中不乏一些優秀的城市精英。他們原本是身體健康、心智成熟且工作能力出眾的職場白領,卻毫無征兆地患上了運動神經元病。這不禁讓我們想到,“漸凍人”癥病癥是否與個人生活環境、習慣有關?對于城市里朝九晚五的職場精英們來說,又是否有通過運動健身等方法來釋放身體壓力、預防疾病發生的可能性? 談到鍛煉與運動在預防和治療疾病中的功能,楊超指出,物理治療在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患者的病情改善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對初期患者來說,物理及職業治療師可以設定康復目標,并通過延長力量衰退的時間,維持耐力,減緩疼痛,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功能自理能力等方面提升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患者的身體素質。日常活動、散步、游泳、騎自行車都可以鍛煉未受影響的肌肉,改善心血管健康,并可幫助患者對抗疲勞和抑郁。但對已確診的患者來說,運動必須適量,切忌大量運動,否則將加重肌肉疲勞甚至萎縮。 然而,醫學界至今無法確定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患病原因,也不能確定日常鍛煉與運動能夠幫助年輕人預防這類罕見疾病的發生。而楊超醫師給出的建議是,職場精英們首先要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與疾病觀念,正確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另外還應學習掌握醫學常識,更重要的是保持工作與健康之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