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業注定是2015年的一大熱門話題。
有統計數據顯示,絕大部分的創業項目死在了A輪前,74%的項目倒在了爬向B輪的路上,90%的創業者要直面“C輪死”的可能。在政策、資金、人才、項目、運營這些要素中,導致創業失敗的因素有很多,但千萬不要像沃爾瑪、百思買一樣,因為人才短缺而夭折。
當人才成為決定木桶容量的那根短板時,如何建立一支能征善戰的創業隊伍,就成為創業的關鍵命題之一。
愿景驅動,能力互補好伙伴
一個創業團隊中,總會有一位核心人物,或像馬云一樣具備非凡的領袖氣質,或像喬布斯一樣做到最頂級的產品經理,或有創業的創意和想法,或有獨到的能力和資源,各種投資人在選擇投資項目時,最看重的其實就是這個核心人物,他是創業團隊的靈魂人物,也是整個創業人才圈的最核心的原點。
獨木不成林、一人難創業,圍繞核心創業者,還需要打造一支創業團隊,這支創業團隊的成員除了都愿意為一件事“博”上一把外,至少還有兩點顯著特征:
一是靠愿景和價值觀驅動。創業往往是白手起家、從頭做起,創業團隊一定對要做的項目有共識,包括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項目的目標,有了共同的愿景才能讓大家全力以赴。創業本身是一場創新,需要突破傳統思維和常規做法,價值觀所體現的就是創業團隊的價值取向和專業立場。靠譜的創業團隊必然是由靠譜的人組成的,團隊的做事風格和溝通氛圍就十分關鍵,創業團隊成員彼此之間要有較高的認同度,同行的人與要做的事情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二是團隊間有很好的互補。比如,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業團隊中,產品經理、技術專家和運營高手缺一不可,產品經理要對用戶需求始終有透徹的理解和出色的設計,技術專家能夠保證產品的技術實現和功能的完善,而運營高手則負責整個團隊的市場推廣和價值轉化。很重要的一點是,創業團隊成員的閱歷見識和專業能力必須在相近的段位,實現有效協同和匹配,才能完成創業團隊在專業和能力互補后組成完整的能力拼圖。
百里挑一,凝心聚力建團隊
在創業者中,比較常見的是曾經的同事、同學或同鄉一起創業,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使然,國人對熟人的信任程度還是要更高些,曾經相處的歲月相當于度過了磨合期,彼此對各自的能力短長都很了解,情感認同度也會相當高,客觀上也的確成功率較高。像新東方的俞敏洪,在創業后還是選擇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找到當年的北大同學王強和許小平,歷經波折,最終一起把一個培訓學校做成了市值百億的上市公司,成為教育行業的頭號公司。
和曾經相熟的人一起創業,可以節省信任成本,選擇行業內的高端人才,則可以提升創業團隊的段位。小米的聯合創始人團隊就堪稱豪華:黎萬強是雷軍的老部下,二人在金山曾共事十余年,私交也很好,黎萬強與雷軍交流后一拍即合、放棄了自己創業;林斌準備離開谷歌自己創業時已經是軟件產品和互聯網產品技術領域數一數二的人物,加入是因為和雷軍一樣對產品都有深度的熱愛;林斌介紹的曾經微軟的同事——微軟工程院的首席工程師黃江吉,由于被雷軍對電子產品的發燒程度所震撼,也選擇了加入;負責小米設計的劉德,在美國有自己的設計公司和舒適的生活,決定和雷軍一起創業的原因是這個很棒的團隊;從小學就開始玩計算機的洪峰,在谷歌已經是一流的產品經理,雷軍在找技術高手,而洪峰是想選靠譜的團隊,促使洪峰決定加盟的是“這件事足夠有挑戰性”;摩托羅拉的資深技術博士周光平,在和雷軍深度交流后決定加盟……之所以能讓這些已經有很好的工作背景和豐厚收入的牛人聚在小米,雷軍對智能手機事業的專注和雷軍對產品、品質的極度熱衷功不可沒。
對于招募類似的高端人才,物質待遇的效用幾乎可以忽略,創業核心人物展現出的個人魅力足以讓人愿意追隨,而創業核心人物所描繪出的事業藍圖,還可以刺激人因創業成功而帶來的成就感。
事業感召,集資集智創業行
創業伊始,不領薪酬或象征性領取生活費成為很多創業者的選擇,不領薪酬不是說不在乎錢,而是創業者在資金有限的初創階段,把錢花在刀刃上的一種策略,同時也釋放出“我相信未來公司的成長和帶來的回報”的強烈信號。創業團隊成員也可以自愿出資,參考出資比例決定股權結構。如果對所做的事業充滿信心,創業團隊投入資金來參與,既減少了創業起步階段的資金壓力,也讓大家每個人都成為事業的一部分,真正體現出股東的價值。
創業是為了滿足不安分的心,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打造一支金光閃閃的創業隊伍,“成則光芒萬丈憑君子三立鑄豐碑、敗則肝膽相照以情義無價慰平生”,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