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實在在的產品品質,踏踏實實的渠道布局,加上具有強烈互聯網意識的新一代操盤手,重茶正在做的,其實也是褚橙做過的。
在重慶茶業集團采訪時,正是黃鐵鷹教授《褚橙你也學不會》大熱之際,各行各業都在黃老師的復盤下研究褚橙的成功基因,都在討論褚橙到底能不能學會,怎么學,這也讓我們這個專注企業案例的營銷期刊非常興奮,忍不住想按圖索驥,希望找到企業對號入座。
褚橙的成功曾被公認是兩個要因的結合,一是褚老個人的名望,二是互聯網營銷,而黃鐵鷹老師在經過充分的調研和科學的分析后,得出的結論卻是,褚橙是種出來的,加上踏實的渠道運作,盡管褚橙成名于互聯網,卻并非成功于互聯網。他的觀點是:互聯網賣了個小頭,弄了個大聲音,傳統渠道賣了個大頭,弄了個小聲音。然而,仍有很多人認為,沒有電商的1500噸,也不可能有傳統渠道的8500噸。褚橙的流行,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互聯網社交媒體營銷,以及對褚時健老而彌堅的創業精神的認可。
剝離了褚老個人的聲望和他的人脈資源等難以復制的要素,大多數人認為,他以工匠精神打造產品,放手讓具有互聯網思維又腳踏實地的年輕人來運作市場,這些因素是可以復制的。
那么,茶行業能夠創造褚橙奇跡嗎?
價值回歸:以工匠精神打造產品
互聯網時代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傳統的4P營銷瓦解,產品主義回歸,為消費者提供心動甚至尖叫的產品,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石。重茶集團的掌舵人張節明就是一位幾近偏執的產品主義者,具有典型的工匠精神,一輩子只做一杯放心茶,專注40年,成就了年過六旬的張節明的茶味人生,也成就了重茶集團中國百強茶企業的市場地位。
選擇最合適的土質和科學的管理:好茶的起點是茶園,茶園傾注著張節明一生的心血。重茶只選擇自然山林區開拓茶園, 這里沒有一般農用地的農殘和重金屬超標等原罪,使用自制有機肥,嚴格按照時間表和施肥規范操作,一片好茶葉,才破芽而出。
蟲害監測和無害防治:茶葉是茶客的,也是蟲子的,“一條小小的蟲子搞得我們大傷腦筋,但辦法不是沒有,就看你動不動腦子”,張節明說。為了一杯放心茶,重茶采用有機防蟲而非農藥防治。茶園小路兩側設有許多太陽能防蟲燈,技術人員研究防蟲燈捕捉到的昆蟲,分析其數量、種類、幼齡程度,對害蟲的生長、繁殖進行預測預防。在他的堅持下,每年更換三次防蟲黃板,茶園只采春茶不采夏茶,春季采摘結束后就進行剪枝,隔斷了夏季茶樹病蟲的高發期。
設立氣象監測站:為了一片茶,張節明大膽“管天”,與氣象局合作,在茶園建立氣象監測站,用氣象數據分析、預測茶葉開采時間、剪枝時間、培肥時間、病蟲害發展情況等。在特別干旱時節,利用人工降雨對茶園進行自然雨水灌溉,確保茶樹的正常生長。
張節明是一個稱職的老板,但在女兒張璐的眼中,他對家庭的付出幾乎是零。他是個工作狂,凡是跟茶有關的,他都會很主動地去接觸,有不明白的地方,會想法設法去學習。褚時鍵就是在種植褚橙的過程中,從一個完全的門外漢,變成了一個技術專家,并開發出了很多科學的管理方法。40年對茶行業的專注和情懷,從種植到管理到采摘到制茶,從茶園到茶杯,整個產業鏈的每個環節,張節明都是專家。
全價值鏈打造:從產品到渠道的整合
新時代下的茶企,既要秉承傳統茶人的務實和堅守,又要為傳統茶葉注入新的活力,既要適應市場的消費需要,又要不斷創造新的消費價值。
當下茶葉市場的消費需要是購買的便利性、渠道互聯網化、消費平價化,而新的消費價值則體現在為茶葉加入年輕的DNA,迎合年輕人挑剔的味覺、時尚的審美觀、樂于嘗試新事物的消費觀。
高端禮茶+老百姓喝得起的茶 過去,中高端禮茶是主流方向,當下市場環境變化,茶葉要放下身段,走入尋常百姓家,是必然選擇。重茶集團也順應“茶葉快消品化”這一趨勢,研發了一系列高性價比的自飲茶品,并配合適宜分銷渠道,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這是一個觀念的轉變,既是對茶人工匠精神的繼承,也是傳遞茶產品的普惠價值。
年輕化:開發年輕人喜歡喝的茶 茶為國飲,然而目前飲者的主體是“大叔”(35歲以上),重茶集團的主流客群也在這個區間。然“60后”“70后”在消費上已盛極而衰,“80后”“90后”逐漸成為中堅力量,重茶集團既需要把握現在,也必須著眼未來,不斷創造新的消費價值以迎合這部分人群。基于傳統茶葉具有的健康價值,結合輕快時尚的美學文化,融入更多的健康自然元素,重茶集團開發出一系列花草茶飲品,色、香、味都非常考究,差異明顯,品飲便捷,新新人類點贊聲一片。
全渠道運作:線下傳統銷售渠道+電商渠道 產品下移,不是把名茶做成平民茶,而是希望做成全價值鏈的茶產品,對應地,要建立一個全渠道系統,如專賣店、體驗店、商超、便利店、分銷、電商等,增加消費者體驗機會。
線下銷售渠道是傳統茶企保證品牌曝光度和銷售的基石,重茶的線下渠道建設是以團購、專賣店、經銷商為主體的立體銷售渠道。隨著購買向電商平臺傾斜,重茶也積極擁抱這一變化,與主流的電商平臺合作,建立覆蓋全網的網絡銷售體系。重茶的電商合作伙伴包括平臺式電商和采買式電商,前者包括天貓商城、京東商城、1號店等,后者包括各大媒體、銀行等自行設立的網絡商城。
市場推廣:還得年輕人來
產品是基礎,渠道是通路,但傳播在品牌發展中的作用獨一無二。
過去的重茶集團高端茶強,低端茶弱,專賣系統強,分銷系統弱。在從高端茶向全價值鏈產品轉變的過程中,重茶必須實現高中低端全線開花,專賣系統、分銷系統齊頭并進,如何讓更多的消費者接觸到自己的產品,感受品牌的獨特內涵,是張璐這個互聯網原住民發揮自己特長的舞臺。
畢業于美國某大學的重茶第二代當家人張璐是一個典型的重慶妹子,熱情、活潑、有主見。作為富二代的她,完全沒有很多富二代的行事作風。選擇做茶人,原本出于對父親和家庭的責任,但一年多下來,她已經完全融入這個傳統而現代的行業。如今,她負責集團的電子商務部門,把自己在國外熏陶的互聯網意識和技術與重茶集團的業務結合起來,為這個傳統的企業注入新的理念和時代特點。
采茶節集休閑游、花茶文化體驗、新茶品鑒于一體,是春茶營銷的重頭戲,重茶集團已經舉辦6屆,以前都是高端客戶的體驗旅行,如奧迪4S店等組織客戶來體驗休閑生活。在張璐的主導下,從去年開始,采茶活動開始面向大眾消費者。單位、旅行社、興趣團體都可以組織來采茶。采茶不僅讓大眾普及茶葉知識,還體驗自己做茶的樂趣,多數人會炫一炫自己的勞動成果,曬一曬老少齊上陣的幸福,于是重茶就在朋友圈漫天飛舞。采茶節對重茶品牌知名度有極大提升,茶山店的銷量每年增長20%,至于對品牌后續的凝聚力,尚無法統計。
采茶節的魅力甚至吸引到金發碧眼的法國“小鮮肉”來拜師學藝,讓中國茶文化有機會走出國門。
重茶集團還組織各大媒體記者進行攝影比賽,贊助當地球賽,參與者自發的傳播和企業引導的傳播,極大提高了品牌影響力。
張璐在做的,正是積極利用線下資源為線上積累資源,以期覆蓋專賣店沒有覆蓋的地區和其他不產茶地區的消費者。
同時,企業還在探索用更多途徑直面消費者。
互聯網思維加實業家精神,才是企業乃至社會發展的基石。
中國農產品的品牌化之路
分析一個成功案例,把不能復制的因素重新定義,復制能夠復制的,說起來容易,執行起來往往走樣。時至今天,中國農產品品牌化運作成功的極少。
其實,在信息如此透明化的時代,已經很難有什么顛覆式的模式來革一個行業的命,所謂的創新大多只是對原有模式的微創新。模式不再神秘,成功與否更關鍵的在于團隊,在于執行,我們之所以看好重茶,正是因為他具備了褚橙的很多成功要素,實實在在的產品,穩健的渠道建設,具有強烈互聯網意識的新一代當家人,關注顧客,為顧客創價值。也許,假以時日,重茶集團真的會打造出一個茶行業的“褚橙”來。
編輯:可瀟3808292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