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作為一名生藥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藥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以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愛的事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
屠呦呦入職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的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樣本,先后解央了中藥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作出貢獻。她還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藥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并且在與瘧疾這種致命疾病的持續戰斗中產生了長遠的醫療福利”。也因為發現青蒿素,屠呦呦于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獎(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并于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解讀
假如沒有屠呦呦百折不撓的毅力,假如沒有屠呦呦默默奉獻的信念,假如沒有屠呦呦不斷創新的精神,便不會出現拯救了成千上萬生命的防治瘧疾的一線藥物,也便不會獲得華人十年未獲拉斯克獎的空白,更不會有中國人再次登上諾貝爾獎臺的風光。
使用話題
頑強毅力 心靈寧靜 傳統與現實 信念 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