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作文周刊》相識,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那時,代理推銷教輔報紙的韓老師贈送給我幾種樣報,其中就有《作文周刊》。正是這個機會,讓我與這份報紙結下了不解之緣。
雙開四版的版面,潔凈素雅的紙張,清晰醒目的字體,放眼望去,讓人心里不由得生出一種愉悅和向往。我是一位寫作愛好者,也熱衷于作文教學研究,對這樣一份報紙自然喜愛有加。后來,我把這份報紙推薦給學校的同事們,可大家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大規模訂閱,因為他們需要的是一份能夠輔助語文教學的報紙。對他們而言,作文教學不外乎就是語文教學的附庸,甚至可有可無,但我卻從此開始了與《作文周刊》的交往之旅。
我向《作文周刊》投稿是在2005年,投遞了一篇名人逸事的小文章《唐伯虎作“一上”詩》,在當時的初中版發表了。發表作品的喜悅讓我連著高興了好幾天。盡管那時我已有幾篇文章見報,但還是有同事說我能發表這篇文章是因為報紙的總編輯是馬作楫老師。我不管他們是對我寫作能力的懷疑,還是對編輯審稿能力的否定,但就算有這樣一位與我同姓的總編老師提攜,也是我莫大的榮幸。后來,我又寫了一篇,也在《作文周刊》上發表了。就這樣,我不斷地努力寫稿,已有多篇文章在《作文周刊》上得以發表。2009年,我還自費訂閱了《作文周刊(教師版)》,也投寄了幾篇作文教學論文,由于水平原因未能發表,但我卻從中得到了很多的作文教學經驗,獲益良多。
不久前,我又在八年級版上發表了自己指導的學生作文,這是我校首次有學生作文公開發表,這徹底改變了同事們的看法。學生看到自己的作文發表,收到了刊用證書,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每發表一篇作文,我都會組織學生郵購訂閱當期報紙,其他人看到同班同學發表的作文,無不拍手叫好。就這樣,學生寫作文的興趣明顯提高了,學習氛圍更濃了,無形之中,我在學生中的威信也日日見長。同事們看到這一變化,都重視起作文教學來,不斷有人送來優秀學生作文紛紛要我推薦。
從事教研寫作十多年來,我也曾與一些報刊建立過友好的編讀關系,但都是信函聯系,像《作文周刊》這樣通過電腦、電話能與編輯老師直接交流的還不曾有過。因此,我倍加珍視這份編讀情誼。
閑來回想起自己的教研寫作生涯,《作文周刊》總讓我感到溫暖。難忘啊難忘,與《作文周刊》交往的點點滴滴,無時無刻不在我心頭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