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
——周華健《朋友》
遠古時期,“朋”和“友”的含義實際上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古稱“同門曰朋”,其意思是同從一個老師學習的人統稱為“朋”,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同學;“同志曰友”,換句話說,志同道合的人即稱為“友”,即今俗稱的“同志”。據《說文解字·又部》記載:“友,同志為友。”許慎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友”為什么指的是“同志”呢?同學們只要略看它的古文形體,就一清二楚了。
下面,且看“友”字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字形的“友”是由兩個“又”的形狀構成的,像兩只同時伸出來的右手,兩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為了表示友好,就像現在常見的老友重逢,大家都會伸出右手緊緊相握,以表示友好之情。金文時期的“友”,基本承續甲骨文字形,仍是兩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狀,強調相互協商、鼓勵。篆文時期,也同樣承續了甲骨文字形,只是將兩只右手擺成了一上一下的形狀。
綜上所述,“友”字的本義就是“朋友”“友好”,如《荀子·性惡》:“擇良友而友之”一句中的兩個“友”字的詞性是不同的,前一個“友”字是名詞,當“朋友”講;后一個“友”字是動詞,當“友好”講。因此,“友”字從“友好”之義又可以引申為“相親近”。
“友”字的創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后,“友”又由“同志”“朋友”引申為動詞,其意思為“與……為友”。如《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誠實的、見聞淵博的人交朋友,是一件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