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言】
議論是為了直接點明和深化所寫事情、事物的意義,它能提高讀者對所敘事物的認識,增強文章的思想深度。有的議論句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往往出現在結尾,起著統攝全文的作用;也有的議論句是在記敘的過程中進行穿插,于關鍵處趁熱打鐵,從而加深讀者的認識。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香格里拉視覺
□徐德泉
去香格里拉之前,我翻閱了云南地圖。香格里拉這個陌生的地名標注在地圖上,恍若在另一個世界,感覺香格里拉在幾千年之前就在那里等我,我今生前往,是幾世幾劫修來的緣,是命中注定的事。
進入香格里拉,我的眼前豁然開朗。我看到香格里拉的天空有別于其他地方的天空。A.在城里看到的天空離你很近,像一塊灰色的布罩在頭上,而香格里拉的天空是打開的,很高很遠很藍,藍盈盈的,讓人生出飛升天宇的感覺。在這里,每個人都想深深地呼吸,想把過去肺腑中吸進的那些污濁空氣全吐出來。試著舒展身體,仿佛能與天上的某塊白云比肩。白云之上還是無盡的天空,天空用它的高度、用它的純藍吸引每一位游客,讓人生發無限想象。
還在山下時,會覺得自己走到了世界的盡頭,山只是世界的城墻而已。走上山嶺時,世界變得沒有了邊際。山上的天空,照例呈弧形,一點塵埃也沒有,甚至沒有半點雜亂的色彩和光影,靜謐肅穆。它是我所見過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塊藍顏色。
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也見到過草,但多了人工痕跡,少了自然野趣。
這些平凡的草,使香格里拉的大地變得莽莽蒼蒼,充滿活力。草是香格里拉的母親。她裝扮了香格里拉的美麗,同時也養育了香格里拉的生靈。走在香格里拉,就覺得被草浸濡、被草點綴、被草溫暖、被草點燃。在香格里拉,每個人見到草,都有一種想俯下身子與草親近的沖動,甚至想變成一棵草,一棵想緊貼大地的草,為這個綠色世界再增添點綠色。
香格里拉的水對于游人們來說又是什么呢?走近蜀都湖,一種無法拒絕的東西在誘惑人們——如同一顆藍寶石鑲嵌在大山中,水波不興,水平似鏡,藍中帶綠,深不可測。B.香格里拉許多湖就是大地的眼睛,充滿了柔情的眼睛。
雪山,是香格里拉最崇高的景物。雪山是令人神往的地方,雪山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虛無縹緲是她的魅力所在。常人只能用想象完成自己的旅行,對雪山,人們只能做一種無形的把握。雪山的深邃內涵就是“烏托邦”情懷。看到雪山,感到空氣都靜止了,但理智完全相反,在那些白色的金字塔下,內心的迷惑和激動交織在一起。其實,并不知道一座雪山到底離自己有多遠,她到底有多高。面對雪山,人們只有欲言又止,一種神的秘密藏匿在心中,說不出口,一旦說出了,神就走了,人們的確“后怕”。
在香格里拉,你會感到山水永恒,生命永恒。身處此地,可以找回曾經丟失的精神和浪漫,保持對世俗的孤傲和氣度。
(選自《河北日報》2014年3月14日,有刪改)
【專項訓練】
1.尾段運用了哪兩種語言表達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題思路:記敘文中的議論、抒情語句往往產生于由所敘事件或所見景物中悟出的道理,但議論只是點到為止。所以在閱讀時,同學們務必要結合語境及文中所使用的表達方式進行分析。
【拓展練習】
2.選文第一段表達了“我”怎樣的情感?
解題思路: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內容,這是了解文章情感脈絡的前提。同學們需要在反復閱讀中理解其中包含著的作者的情感傾向,然后聯系上下文進行概括。
3.從修辭的角度出發,品味文中的兩處畫線句子。
解題思路:一般說來,描繪類的修辭手法的作用是為了使描寫對象更生動形象,如比喻、擬人、夸張;結構類的修辭手法的作用是為了突出強調,如排比、反復、對偶;表達類的修辭手法的作用是為了增強語氣,如設問和反問。因此,同學們要先判斷畫線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然后再結合修辭手法的作用進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