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缽了卻誰的浮生
□閆榮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會作詩、會填詞、會書法、會作畫、會篆刻,又會音樂、會演戲……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是他不會的?
魯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作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我畢業的時候還在唱;這樣的歌就是詩了,他的詩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連他給友人夏丏尊的畫隨便題兩句話,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樹梅花小。住個詩人,添個新詩料。愛清閑,愛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為題小梅花屋圖》)
可是一入佛門,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葉圣陶談弘一(李叔同法號)晚年書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里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斂去七彩,白氣藏身天地間,非為字變,實則人變。當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顆為僧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鋒穎,一味恬靜”。
就如他這個人。初始華麗,剃須裹腰在舞臺上扮茶花女,如今卻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個過午不食、行腳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煙花“啪”地炸開,整個天地都為之增了色彩。眼看著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圓了,又更圓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個人生就這樣由絢麗歸于平淡。
環顧當年,人們對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動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師的弟子、著名美術家豐子愷則提出獨到的見解,他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而弘一法師,就是一層一層走上去的。”豐子愷的“人生三層樓”的說法,切合實際,振聾發聵,一掃世俗們對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測之說。
莊子講天地有大道,卻是一定要做到“無己”,成為“至人”,才能得之。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樂,卻要能熬得過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與他有過刻骨愛戀的日籍夫人傷心欲絕地攜了幼子千里迢迢趕到靈隱寺,他鐵石心腸,竟然連廟門都沒有讓他們進,妻子無奈離去,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傷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換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為追求心中那一點螢火。
我們對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羨鴻鵠?林語堂說:“他曾經屬于我們的時代,卻終于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趙樸初評他是:“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其實他才不要當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心罷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為當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為能和虛云、太虛、印光并稱“民國四大高僧”。棄家毀業不為此,大徹大悟不消說。那些虛名,他是不要的。真實的他,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傳經授禪,普度眾生,卻自號“二一老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寫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詳圓寂。
一缽了卻他的浮生,他的粗缽里盛滿自由。
(選自《有一種智慧叫放下》,有刪節)
1.請談談你對“刊落鋒穎,一味恬靜”一句的理解。
2.從文章內容看,弘一進入佛門前后的人生軌跡有哪些不同?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別》和其他的詩,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論。請簡要分析這些引用的作用。
美麗中國的指向
□沈 棲
“美麗中國”,不止是一個耀眼的字眼,它有著十分具體的內容和十分明確的指向,譬如:被莎士比亞譽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應該科學合理地保護好共同生存的動物、植物等一切自然生物,尤其是那些瀕臨絕境的物種,它們作為“人類伙伴”,由于遭到人為的因素而退出“地球村”,無論如何也會給“美麗中國”打上折扣。但在偌大的中國,這類“打折扣”的事兒屢有發生,黃河上游的666棵野生古檉柳掙扎于生死存亡之際,便是一個例證。
檉柳,又名紅柳,野生的古檉柳在地球上幾近絕跡,疑似“植物化石”。2009年10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玉虎在青海同德縣巴溝鄉然果村意外發現了666棵野生古檉柳——甘蒙檉柳。這片野生古檉柳林可以說是創造了檉柳屬植物的“世界之最”:一是樹齡最長,遠超過100年;二是莖圍最大,均有376厘米左右;三是高度最高,均超過16米。吳玉虎經過考證認為:“它的發現改變了人類對檉柳屬(植物)的認識,增加了一個森林類型,堪稱世界遺產。”這些“世界之最”,連研究了半個世紀檉柳的植物學界權威劉銘庭也驚呼是“第一次發現”。666棵野生古檉柳的驚現,被媒體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而疾呼“要保留這片珍貴的樹林”。
這一發現也引起世界震驚。美國、俄羅斯等國植物學專家相繼專程來青海考察,并寫了專題論文發表。那么,這些野生古檉柳在國內的命運如何呢?
青海這片野生古檉柳林,在生物多樣性和自然遺產方面的獨特價值已得到包括劉銘庭及洪德元、鄭度院士在內的百余名植物科學工作者的認可。野生古檉柳的發現者吳玉虎更是不遺余力地四處奔跑,希望政府能夠正視野生古檉柳的保護,不要讓“生態立省”的政府承諾流于形式;2011年“兩會”期間,吳玉虎還致函青海省政府,就保護這片野生古檉柳林提出方案,省長和省委書記也有相關批示。
然而,科學界的認可和科學家的呼吁并沒有給野生古檉柳帶來福音;相反,它處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2011年10月,青海欲建造羊曲水電站,庫區有涉這片野生古檉柳林,有關部門不是鑒于保護這一植物界“世界遺產”而另行選址,而是作出讓野生古檉柳“遷地保護”的決定。一份《青海羊曲水電站庫區及周邊地區檉柳現狀調查及論證報告》,竟以野生古檉柳未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為由,罔顧這一科學新發現,不尊重其中所蘊含的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價值,斷然稱:“甘蒙檉柳既不屬于珍稀樹種,也不屬于國家重點保護樹種”,否認其原地保護的價值。古人云:“人挪活,樹挪死。”666棵野生古檉柳“遷地”,與其說是“保護”,不如說是面臨“挪死”的窘境。
行筆于此,忽而想起親見的兩則域外的事例:一是在法國巴黎,一圖書館在建造時,為了保護一棵梧桐樹,竟然讓其穿堂而過;一是韓國濟州島的環島步行街,凡遇到樹木,都是拐彎而設。——都是一些極其平常的樹木尚且如此,倘他們發現666棵野生古檉柳呢,那肯定是如獲至寶,決計不會為了造一個水電站而輕易“遷地”。兩者勢如云泥的反差,唯有從“生態建設文明”角度視之、論之,才能深中肯綮。
(選自《雜文月刊》2013年第6期)
1.文章題目“美麗中國的指向”的具體意思是什么?
2.“但在偌大的中國,這類‘打折扣’的事兒屢有發生。”句子中“打折扣”是指什么事情呢?
3.文章最后一段列舉國外的兩個例子說明了什么內容呢?
毛蟲之死
□梁曉聲
一條毛蟲躲在一片樹葉下虔誠懺悔,它決心從此不再做害蟲。它向往著變成一只蝴蝶。許多毛蟲不是已變成了蝴蝶嗎?想到這一點,它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它進而想到了變為蝴蝶之后的種種幸福:受人贊美、自由飛舞、獲得愛情……
“我不再吃樹葉了。”它想。
“我不再拽著一根蛛絲打秋千,使行人害怕。”它想。
它還想到了自己以前做過的種種壞事,內心感到一種既慚愧又愉悅的懺悔的激情。
能有機會進行懺悔,這是多么幸運的事啊!
“讓我快快變為一只蝴蝶吧!”它不禁大聲說道。
一只蟬也趴在這棵樹的一片葉上沉痛思過。它不曉得自己到底被人們視為益蟲還是害蟲;它不像毛蟲那么難看;它還會唱歌,雖然永遠唱的是同一支歌。而且它蛻的殼還可以入藥。從這個角度想,它認為自己似乎應該算益蟲。但是它也吃樹葉,并且絕不比一條毛蟲吃得少。
我肯定不應該被視為害蟲,要說我是只不完美的益蟲還算公正。啊,誰又不愿使自己完美呢?它一邊嚼著樹葉一邊想,覺得自己在懺悔的時候能產生這樣的思考是很睿智的。
它發現了那條不吃也不動的毛蟲,奇怪地問:“老弟,你在想什么?”
毛蟲回答:“我在懺悔。”
蟬又問:“你也想‘重新做人’嗎?”
毛蟲回答:“是的,我不再吃樹葉了,我要變成一只蝴蝶。”
蟬聽了毛蟲的話,暗想:連毛蟲也開始進行懺悔了,可見將來害蟲不多了。害蟲少了,人就會注意到像我這樣好壞難下定論的蟲類,也許會將我列為害蟲加以消滅的……
它瞻念前程,不寒而栗。
蟬忽然想到了什么主意,飛走了。
蟬去找啄木鳥。它首先向啄木鳥表示一番懺悔,說自己如何如何要開始做徹底的、完美的益蟲。接著向啄木鳥告發:有一條毛蟲正在殘害樹木。
啄木鳥對蟬的懺悔大加贊揚,問:“你肯帶我去消滅那條毛蟲嗎?”蟬說:“當然,我要從此與一切害蟲劃清界限。”
于是,蟬引導著啄木鳥飛回到那棵樹上,將毛蟲隱藏的樹葉指給啄木鳥看。
啄木鳥撲過去,一口就將毛蟲連同它的愿望吃掉了。
啄木鳥還向所有的鳥類宣傳——蟬是完美得徹底的益蟲。啄木鳥的話是很有權威很有影響力的,鳥兒們都接受了它的宣傳。
鳥兒們已然如此,蟲類便也開了一個莊嚴的會,鄭重宣布全體承認蟬為益蟲,還因它舉報過一條毛蟲,向它頒發了一枚獎章……
(選自《芝麻開門:益智閱讀》2010年第8期)
1.文中的昆蟲小鳥,其實代表著我們人類。試分析毛蟲、蟬、啄木鳥各代表了哪類人。
2.“蟬忽然想到了什么主意,飛走了”一句中,蟬究竟想到了什么?
3.“毛蟲之死”的悲劇,究竟是誰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