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的奇跡
□吳正芝
“過來,親愛的,到媽媽這兒來,過來一點點。來,我的小寶貝。”在美國密爾沃基市郊外一戶人家的院子里,人們曾經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每天在院子里對著一個樣子傻乎乎的瞎眼男孩這樣親切地呼喚著。這孩子已經16歲,比他媽媽還高一頭。但是他不能走路,媽媽耐心地教了他幾百次,現在他能夠顫巍巍地移動幾步了。春天的陽光照在母親布滿皺紋的臉上,她幸福地笑了。
這位老婦人名叫梅·李姆卡。有一天,密爾沃基市中心醫院的一位兒科專家給她打來一個電話,問她愿不愿意照料一個6個月的病孩。這孩子全身癱瘓,失去了聽覺,沒有雙眼,他的父母將他扔在醫院里不管了。孩子名叫萊斯利。這位兒科專家說:“這孩子很快會死去的,只要你在他死前照料一下,行嗎?”梅·李姆卡當了多年的保育員,她十分干脆地回答道:“如果讓我來照料這孩子,這孩子當然是不會死的。”
起初,這孩子連吮吸奶嘴都不會,在醫院里是用橡皮管子灌奶汁的。李姆卡把奶嘴放到孩子小嘴里,自己的嘴貼著孩子的嘴唇,做出嘖嘖的吮吸聲,才慢慢教會了他吸奶。就這樣,年復一年地把孩子帶大了,但這孩子仍然不會哭,不會笑,不會站立,更不會走路。有時,李姆卡會為孩子這樣子而傷心地流出淚來。但是,她從來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累贅。在丈夫的幫助下,她設計了一個兩邊帶有小環的三角皮帶,后來又做了個帶鏈條的圍欄,終于,經過幾百次訓練的萊斯利學會了扶著圍欄站立,并且能摸索著邁步了。
有一次,李姆卡看見孩子在用食指勾動一個捆包裹的繩子。“這是什么意思?……是音樂?”于是,她讓萊斯利的小屋里充滿音樂聲,一小時又一小時地在那里放收音機、唱片和電視節目。不久,她和丈夫又買回一架250美元的舊鋼琴,把它放在萊斯利的房里。慈愛的媽媽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的手放到鋼琴的琴鍵上,讓他感覺到自己的手能夠產生樂音。1971年的一個冬天,早上3點左右,李姆卡被一陣音樂聲驚醒。誰在彈奏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李姆卡從床上爬起,打開起居室的燈,看見萊斯利正坐在鋼琴旁,靈巧而自信地彈奏著。李姆卡興奮地向孩子奔過去,把他緊緊地摟在懷里,熱淚又一次順著她的面頰流下來。這時,萊斯利也哭了起來,他哭得那么傷心,他第一次用音樂和眼淚表達了他的歡樂和痛苦。
萊斯利的鋼琴技藝日漸嫻熟,并且又學會了唱歌。他的歌喉渾厚,他是在學會流利的講話之前學會唱歌的,他能彈奏意大利歌劇中的許多名曲。
“這是發生在人類身上的奇跡!”李姆卡自豪地想道。而這位相貌平常、84歲高齡的善良慈愛的老婦人,便是奇跡的創造者!
(選自《小小說大世界》2013年第12期,有刪改)
1.最后一段寫道:“這是發生在人類身上的奇跡!”其中的“這”指代什么?
" " " " " " " "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二段運用插敘,補充交代了梅·李姆卡領養萊斯利的來龍去脈。
B.文中寫萊斯利的親生父母將他棄之不管,兒科專家打電話咨詢李姆卡的情節,都與李姆卡的行為形成了鮮明對比。
C.面對苦難,即使是英雄也會有灰心喪氣的時候,第二段李姆卡“傷心地流出淚來”就是例證。
D.文中寫兒科專家只要李姆卡在萊斯利死前照料一下他,萊斯利連吮吸奶嘴都不會,李姆卡84歲高齡等情節,都是為了突出主人公難能可貴的精神。
3.第四段中,萊斯利“第一次用音樂和眼淚表達了他的歡樂和痛苦”,你能幫他用語言表達一下此刻內心的感受嗎?
" " " " " " " "
時光不舊,只是落滿塵灰
□朱成玉
①那時我20歲,卻在經歷人生的秋天,滿目落紅,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涼”的味道。在我自己看來,當時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個孤寡老人。
他沒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撿拾垃圾艱難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點樂趣吧。只有在喝點小酒的時候,那院子里才有了點兒活人的氣息。那樣的時候,我甚至能聽到他哼著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調。
他的院子里堆著的都是撿來的沒來得及去賣的破爛。就是這廉價的破爛,竟然也遭遇了盜賊。那盜賊就是我。
高考落榜后,父母讓我去工廠做學徒工,我不去,關起門來堅持寫作,夢想有一天可以寫出名堂來。蒼白無力的青春,空洞的辭藻,自然無法讓我寫出多么出彩的文章來。消極的我開始變得頹廢,抽煙酗酒打架“無惡不作”,鄰家隔幾天就上門來和父母討說法,父母氣急敗壞,不再給我零花錢,任憑我“自生自滅”。我要寫稿投稿,沒錢買稿紙和郵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來用的。
他并沒有太嚴厲地呵斥,只是對我說:“你不好好讀書,來這破爛堆里翻個啥?破爛就是破爛,還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來?”說完他就往那堆破爛里一躺,和那堆破爛融為一體,好像要告訴我,那破爛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爛當有用的東西吧。“嘿嘿,我也是個破爛。你來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沒有點兒值錢的東西?”
我的臉羞臊得通紅,只好對他坦白,說自己看中了他撿來的那些本子。
“不過話說回來,破爛也分兩種,一種是完全沒有用的,一種是還有一點利用價值的,比如我撿的這種,還是可以換回一點錢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錯,沒有對我發火。借著酒勁兒,還對我進行了一番教誨,“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狽得像個垃圾一樣,只要用心,你也會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相反,你若自暴自棄,沉淪墮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進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聽著這話,一點不像一個撿破爛的老人說的,反倒像我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給我講的。
為了“懲罰”我,他說:“去給我把窗玻璃擦了吧,很久沒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東西了。”我只好乖乖地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凈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來。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著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頭,他倒是樂得前仰后合。②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細挑揀,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給了我。“該懲罰也懲罰了,不過你既然幫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凈,也得獎勵獎勵。這些就獎勵給你吧。”我流著淚接過那一摞本子。面對那臟兮兮、皺巴巴已近遲暮的本子,我卻堅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寫出干干凈凈、青春靚麗的文字來。我曾一度以為,自己荒廢了光陰,不可救藥,但這個可敬的老人讓我知道,時光還沒有被我用舊,只是蒙上了一層塵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隱匿起來的時光隨時都可以亮潔如新。
(選自《當代青年》2014年第6期)
1.文中的老人雖然只是一個撿破爛的人,但卻可敬可愛。老人的“可敬可愛”表現在哪些方面?
" " " " " " " "
2.請從寫法和內容兩個方面賞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① " " " " " " " "
② " " " " " " " "
3.結合全文內容,說說第七段畫波浪線句子給了你什么樣的啟示。
" " " " " " " "
獨樹的追求
□奔 卉
去年秋,我去了云南西雙版納的打洛鎮。打洛鎮有一棵大榕樹,左右兩側的主干上生有三十余條氣生根,垂直而下,扎入土中,儼然一片小樹林。站在它的面前,你不得不為大自然的睿智和機巧所嘆服。它似乎不再是一棵形態奇異的樹,而是大自然造就的一個精靈。
當年,它向大地垂下第一條氣生根的時候想的是什么呢?或許只是對生的本能渴望。當它垂下第二條、第三條氣生根時,或許除了求生的欲念之外,還萌生了要結束難挨的寂寞的想法。隨著一條條根的形成壯大,它的生命王國構筑堅固了,便精心地追求一種自然協調的美,人們稱頌它營造了一道風景,并送給它一個別致的名字——獨樹成林,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十余年前,我也曾在新疆的一片戈壁灘上見過一棵孤獨的樹,那是一棵胡楊。茫茫戈壁無邊無際,殘陽如血,為凄泣的秋風染上幾分悲壯。我們五個人,擠在一輛吉普車內,在黃土地上已經走了整整一天,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不知誰喊了一聲:“樹!快看,樹!”果然,在茫茫戈壁上閃出一絲蒼翠。我們跳下車來,奔過去,被面前的場景驚呆了。它曾經遭過雷擊,那粗糙的軀體一半橫在地上,另一半仍然挺立著,它的根幾乎全部裸露于地面,像傳說中龍的爪,奮力地抓著碎石和干涸的土地。在殘陽的烘染中,這棵胡楊像一位披著鮮紅鎧甲遍體鱗傷的斗士,悲壯,慘烈。
或許幾十年、幾百年前這里曾是一片胡楊林,然而,最后只剩下這棵歷經滄桑、依然傲立的胡楊。它用生命凝結成一座墓碑,或許為了警示人類,或許只是為了生存,或許這便是它畢生的追求。朋友告訴我,胡楊有“長成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神譽。
生存和追求有時是很難分辨清楚的,那棵榕樹給人以新奇的愉悅感,那棵胡楊給人以悲壯的警示,很難說哪個更有價值,然而卻都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間。
最終是成為一道風景,還是成為一座墓碑?雖然自己難以預料,然而生命的價值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選自《廈門日報》2015年5月15日)
1.作者看到“大榕樹”和“胡楊”時的感受分別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那樣的感受?
" " " " " " " "
2.結合上下文,品味文中黑體詞語的表達效果。
" " " " " " " "
3.讀完全文,你覺得文中的“大榕樹”和“胡楊”分別象征了社會生活中的哪類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