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每到東方框業配飾藝術機構,不像過去總能見到明桂笑面相迎或熱情研究配框方案的場景,常被告知陳總出差了,不是剛去青海藏區,就是看到他剛從玉樹回來的身影。然后,更會見到他打開手機或筆記本電腦向你展示內存的作品,把他抓拍來數目眾多的一幀幀生動鮮活的法會場景及人物形象躍然面前,不禁使我另眼看待這位陳老弟事業的變化和生命的境界,從而產生新的關注點。
我與明桂認識多年,十余年前他從廣州只身來京創業的艱難之道,開設了“東方框業配飾藝術機構”從事藝術品的裝裱工作,為不少優秀作品完成最后一道工序。而藝術作品和外框配制確是天然盟友。由于他的熱情、好客,更因他對藝術美感的敏感和熱愛,或精巧或大度,經他配制的油畫作品更顯光彩。往往出其不意,作品則產生別樣風采,就是一幅不起眼的小畫,經他擺弄常能別開生面,另具光彩,所以很快得到畫界同道們的信任。朋友間有句話說“作品完成,就會想到阿桂”。鑒此,十幾年來他的業務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仍能得到很大開拓,日漸興隆,蒸蒸日上,我們目睹他一步步成長的軌跡似已看到未來的前景。
然而天生不甘平淡的“阿桂”,其心志并不限此,他天性活躍,興趣廣泛,朋友眾多,總是任憑感覺海納各方。不知從何時起,因去了青海玉樹,撞進了佛事奧秘,觸動了神經,激起了他的內心情感和靈魂深處,一心去追求純凈的心靈境界 。青海省玉樹是一塊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于此,俗稱三江之源。群山懷抱之地,有著數不清的神山圣湖,各處古剎和高僧大法,這里是江湖之源,名山之宗,也是“唐蕃古道”,“中華水塔 ”,更是耗牛之地,歌舞之鄉。用他的話來說:我找到了心靈的依止,精神家園和生命故里。一發不可止,以至把機構的業務交給“賢內”管理后傾心投入到新的追求。這一時期幾乎年年都去青海玉樹和西藏其他地區,用他自稱“業余”的攝影愛好,如醉如癡地記錄起面對生活的贊嘆乃至嘆息,無論在清新的晨曦、暮靄的黃昏中,或是規模宏大的法會還是一個個熟悉的小佛弟。他的作品如《長明燈》、《悠然遠逝》、《菩提之望》、《穿越時光的眼睛》、《朝圣路上》……等一幅幅動人的圖像不斷產生。在這些作品中他沒有去刻意張揚,展示表面獵奇和“民俗特色”,但在鏡頭下卻見親和、謙卑和敬畏。以常人的姿態和樸素的語言,感受其內心精神的升華,似在重新獲得他生命的感覺和人生的意義。
對此他動情的說道:“2006年我第一次踏上青海玉樹藏區,雖沒有咱們想像中那樣的青翠蒼綠,但這里自然風光的純凈、優美,村民信仰的質樸善良,一次又一次促使我舉起手中的相機,我渴望捕捉并呈現這一方還較少受到現代社會種種陋習污染的天籟圣城。與此同時,玉樹地區的貧窮也使我觸目驚心。有的人家甚至連張床都沒有,幾個人輪穿一件衣服,其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讓同為人類的我們不能不深度觸動!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看到那些臟污卻純真的小臉,赤貧卻無邪的生命,無不使我受到精神的洗禮。”感動于一種有深度和強度的精神索求,使他從內心渴望著要去做點什么。自2006年起在藏區生活時節,他在感受大自然陽光雨露從事攝影的同時,帶著虔誠的宗教信仰,經常拜訪眾多寺廟、上師以及偏遠牧區和藏民村寨,還經常以各種形式援助那些未能溫飽的孤寡老人和無法接受正常教育的兒童,特別是在2010年玉樹地震后,他不但捐錢捐物,還和同道們共同資助了一所希望小學。而就他鐘愛的攝影藝術則動情的說:“青藏高原,這座世人眼中充滿神奇瑰珀的高原圣地,可以沒有我,但我的攝影鏡頭里不能沒有他們。”這是多么樸素和真切的情感。他認真為自己起了一個藏族的名字—加羊東珠。加羊是他的活佛師傅的姓氏,東珠是這位大成者賜給他的芳名,這個藏名有著美好的意涵—好人心想事成,好人有愛,好人唯愛,而愛首先是一種給予,是趨向美好的不息的運動。
現從幾年拍攝中挑選的部分作品在本刊發表,我們可以看到陳明桂近十年走遍這青藏高原圣地,這里留下了他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并也期望以此和同道們進行溝通和精神交往。
努力吧!阿桂。
托普歐樂居:梁碩個展
82分
作品:44分策展:7分
布展:8分宣傳:8分
人氣:8分其他:7分
1月27日,梁碩個展“托普歐樂居”在偏鋒新藝術空間開幕。展覽名稱直接譯自英文“Topology”,這種山寨式的自創翻譯恰恰像是如今到處可見裝飾著假模假樣羅馬柱的樓盤名字。毫不掩飾的媚俗獲得了某種反諷效果——延續了梁碩稱之為“渣”意的美學趣味。最終衍生出開幕時一層展廳中的拓撲空間,觀眾隨著指示箭頭步入藝術家設計好的線路,由此也進入作品內部,梁碩擅長在條件被限定的語境中充分挖掘材料的可能性與作品實施過程中的偶然性。
自“民工”系列之后,梁碩的創作變得愈加多元的同時充滿實驗性,這個新改造的展廳空間結構給了梁碩一個具體的出發點。在這個展覽中,觀眾步入外表貼有仿大理石效果的墻紙,而內部卻保留了布展施工時原始的樣貌,除了空間的延續性之外,對藝術生產方式的完整結構——即藝術系統的延續性的呈現,也是他工作的維度之一。
在這種偶發的工作機制下,梁碩獲得了一種具體的自由。在具體的搭建方式上,他以看似“隨心所欲”的工作方式,而實際必須通過一系列嚴格的控制才可能獲得的效果。通過機制的強制設定來產生偶然性,以生成無法預知的結果。實際上趣味與機制,或者說自我與自由,在梁碩這里構成了某種互相抵觸,而又互相推進的關系。
第二屆CAFAM未來展:創客創客·中國青年藝術的現實表征
82分
2015.01.15-2015.03.01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作品:42分策展:8分
布展:8分宣傳:8分
人氣:9分其他:7分
由中央美術學院發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劃主辦的“第二屆CAFAM未來展”于2015年1月15日開幕。此次的展覽主題“創客創客”源于英文單詞“Maker”,是指不以盈利為目標,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此次展覽借用“創客”這個概念,以此來提示出在新的技術革命時代,青年藝術家們的思想方法、創作方式、審美控制以及分享創作的方式,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從架上到雕塑,再到影像和裝置,從展出的作品中我們找不到可以一以貫之的主題,取而代之的是活躍的思想通過多元化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而精心的布置也讓展覽變得十分有趣。在各具個人風格的表達背后,許多年輕藝術家也在表達著對當下社會及生存環境的思考,從他們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科技對于新一代當代藝術的影響,一方面科技讓藝術的表達更加豐富,另一方面,科技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也自然納入了藝術家的思考當中。正如展覽前言所闡釋的:“創客”一詞經過“未來展”放大而意義更加豐富起來。“創客”不是自足論,不是封閉的自我愉悅,而是新的時代環境下的新的生存論,它們既不是社會反映論,也不是社會批判者,而是環境的提問者。方法與場域成為“創客”的基礎。
返程:高偉剛個展
81分
作品:40分策展:9分
布展:8分宣傳:8分
人氣:8分其他:8分
展覽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的展出地點——北京東景緣智珠寺。作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智珠寺有著600多年的歷史,曾經是最重要的藏傳佛教圣地,其歷史地位曾在雍和宮之上。歷史風云變化,智珠寺歷經損毀和修繕,最終呈現出今天的面貌,而寺內外的不平衡現象便構成了此次個人項目的社會語境。
這是一個需要用心發現的展覽,但如果沒有畫廊工作人員的導覽,你仍然無法在這個特殊的場域中辨認出所有的作品。未進寺門,觀眾便可聽見遠遠傳來的悠揚的鐘聲,這是藝術家首次嘗試的聲音裝置作品《回》,它將原本應該屬于此處空間卻缺失的元素重新返還,以一種微妙到難以察覺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回歸本初這一波愛修斯式的哲學慰籍。山門處的作品《降臨》由不同的幾何體相互連接,頂天立地,如果對藝術家慣用的材質缺乏了解,你很可能與它失之交臂。接下來,一口由大理石打造的井靜臥于院中,當觀眾臨近,井中的金屬反射著人們的影子,而當夜幕降臨,它則幻化為一只深邃的眼睛。當然也不缺乏高偉剛經典的以樓梯和破碎的鏡子為題材的作品,它們不動聲色地隱藏在寺頂、房間或者房山的一角,有目的地安置,加上人們習慣性地附加在這些物上的意義,游刃有余地在現存矛盾體內布下更多的迷局。
靈暈:陳卓個展
78分
2015.01.10-2015.03.01
楊畫廊
作品:40分策展:8分
布展:8分宣傳:8分
人氣:7分其他:7分
靈暈,來自希臘語“Aura”。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使用此詞,并將其定義為“非意愿回憶中自然地為其感知對象的聯想”,他在文章中進一步闡述“在機械復制時代凋萎的東西正是藝術作品的靈暈。” 而在此次展覽中,陳卓把靈暈設定為自我對待藝術和生命感悟的一道光,“這道光在我成長的低落和黑暗中,給予力量和指引,我也希望它能夠成為藝術前進終身的指引。”和此前的作品相比,陳卓此次展出的作品對色彩和畫面進行簡化,由此說明了個人心境的變化。無論是大廳的5組油畫,還是小廳的成組素描,都成為了藝術家個人的精神投射,也表達了其對當下生存狀態的思索。此次展覽的特殊之處還在于,楊畫廊與“姐夫拍”合作,部分作品通過微信群競拍,由此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收藏和推廣方式。
中國式風景:薛廣陳油畫作品展
80分
2015.01.09-2015.01.20
中國美術館
作品:42分策展:7分
布展:8分宣傳:7分
人氣:8分其他:8分
從第一張代表作《中國式風景》開始,再到之后的《疊巘層巒》、《江山》等作品,薛廣陳不斷進行嘗試,油畫這種材質特殊的屬性越來越秘而不宣,中國傳統山水的意味卻逐漸躍然畫布之上。尤其是薛廣陳從小就學習書法和篆刻,加之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學習,同時又熟練掌握了寫實油畫的技巧,這進一步奠定了他向微觀山水過度的理論基礎。特別是佛家所講的“一花一世界,一砂一天國”更是成為他進入微觀山水的引路石,在這種微觀世界的暢游中讓,他也對“盡精微,致廣大”有了更深的理解。薛廣陳之所以執著于一種精確寫實的靜物畫,是因為他將其看作是一種“與我的內心、我的文化、我的社會相契合的方式”。由此,他的靜物畫不僅成為個人內心世界的空間表達,也成為我們時代的一種別樣的精神風景,從而我們可以從他的靜物畫中俯瞰微攬,行云推月,將其當作一種風景畫來欣賞。
姚教授:姚清妹個展
77分
2015.01.10-2015.03.15
魔金石空間
作品:39分策展:8分
布展:9分宣傳:7分
人氣:7分其他:7分
此次展覽是長駐巴黎的藝術家姚清妹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姚清妹的藝術實踐主要貫穿于行為表演與行為的記錄、重現之間,以在公共空間介入的方式對現實環境進行干預。她的創作以挪用和置換為方式,以象征性的語言、姿勢和符號激發對政治性和社會性問題的批判和反思。借用劇場表演、教學講座以及現代舞的形式,姚清妹將行為表演與戲劇化元素進行了融合。
本次展覽總體呈現為多媒介裝置現場,其中包括數碼影像、錄像投影、雕塑、物件、以及圖像文本、行為詩等,豐富有趣。在她的類似“行為記錄文獻”性質的裝置作品中,她意圖“還原”已實施行為的及時性、不可預見性和現場性,強調“行為記錄”的自治,通過建立一種歧義、獨立的碎片化記錄方式來呈現、區別或取代原有行為表演。藝術家以一種較為常規的、荒誕滑稽的表演形式與姿態,介入到日常情境之中,對現實中的權力系統與慣常認知提出質疑。
王勁松的90年代
77分
2015.01.24-2015.03.20
北京現在畫廊
作品:40分策展:7分
布展:7分宣傳:8分
人氣:9分其他:6分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藝術圈實現了一次大繁榮。如今在藝術教科書嶄露頭角的一批藝術家,都是在90年代初露鋒芒。“威尼斯雙年展”、“圣保羅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等國際藝術盛會,使得這批中國藝術家的身影頻頻出現在國際舞臺上。時至今日,這段歷史是曇花一現的輝煌記憶;還是不容忽視的中國藝術發展重要一環;亦或僅僅是一些藝術家們獨特而又瘋狂的回憶?
曾經活躍在90年代當代藝術界的藝術家的王勁松用自己的作品追憶了90年代和90年代的王勁松。作為最早一批走出國門的藝術家,站在時代的轉折點上,王勁松經歷著種種變化和激蕩不安的內心,他在這一時期創作了許多未曾和大眾見面的作品。伴隨著作品的還有手稿、藝術評論文章、生活照。展覽給這段歷史提供了一個既具有資料價值又飽含個人情感的珍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