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愛好變成事業
橋舍畫廊在798七星中街一條不太明顯的高臺上,第一次來798很容易會錯過這里,因為它并不明顯,建筑學專業出身的陳昕,出于對當代藝術的興趣在2006年成立了橋舍畫廊。“我的專業和藝術多少有些關系,出國時也比較喜歡看各地的博物館。在1997年的時候,我的母校華中科技大學建筑系想在系館前放個雕塑,希望我能捐獻,于是經朋友介紹認識了雕塑家傅中望,就這樣進入當代藝術這個圈子里了。”

早在2000年還在深圳開公司的他,便已經零散地在收藏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在經歷了一段深圳北京兩邊跑的生活后,他留下了深圳的公司,人回了北京。陳昕和武漢頗有淵源,很多當初相識的藝術家都來自武漢,2003年左右他認識了剛從湖北美院調到清華美院工作的藝術家石沖,開始了正式的收藏,也在那個時候開始關注畫廊和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
本身學建筑的陳昕對藝術有自己獨到的眼光,自己的裝飾公司也和藝術有著剪不斷的關系。2005年左右,一些藝術家朋友看到陳昕對藝術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力,也紛紛建議他開一間自己的畫廊。“他們都說我眼光挺好的。”這在后來挑選簽約代理藝術家時也證明了這一點。陳昕就這么陰差陽錯地從收藏開始經營自己的畫廊,也從剛開始時只作為投資人,請他人經營,到后來他自嘲的越陷越深。“做著做著就陷進來了”,陳昕回憶說,“既然做這行就得專心下功夫做,畫廊確實跟別的行業不一樣,自己得懂。”北京作為當代藝術資源最為集中,最為鮮活的現場,他決定把橋舍的主畫廊放在這里。在2012年的時候,又在自己生活多年的深圳開設了橋舍的另外一個分支。
連通藝術和收藏
從畫廊的名字“橋舍”也隱約看得出陳昕建筑學專業的背景。藝術史上德國表現主義時期是在上個世紀初,著名的包豪斯學院聚集了一大批新興起的建筑師和藝術家,這些聚集在一起的年輕建筑師們組織了一個藝術群體,名字取為“橋社”。“其實建筑和藝術是相通的,建筑也是藝術的一部分。我做畫廊的時候起名字覺得畫廊其實也是一個中介,連通藝術家和收藏家的橋梁,舍就是毛舍屋子的感覺,不管是藝術家也好,還是藏家也好都可以在這里進行溝通。”
和橋舍簽訂代理關系的藝術家目前有七位,大都是年輕的藝術家。和其他畫廊主除了強調藝術家的學術性外,陳昕也很看重藝術家的技術性:“這個和我自身的經歷有關,包括過去做收藏,真正歷史上留得住的作品,一定是當時技術上領先的,沒有技術的保障就很難強調所謂的當代觀念,真正留下來的,值得收藏的藝術家都有他的技術性;當代藝術是一個生活在當下的產物,它永遠是向前走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每一代的藝術家不一樣。學術性是藝術家在業內的認可程度,學術地位會促進其往前發展,那些抄襲的,沒有自己獨特語言的藝術家,我肯定不會碰。”

藝術家王岱山、肖芳凱在2007年畫廊成立不久便開始了和橋舍的合作,也是市場上比較優秀的年輕藝術家代表。“他們當時剛剛從清華美院畢業,橋舍幫他們做了展覽,當時在觀音堂做了一個雙個展,反響不錯,緊接著藝術北京我們也參加了,當時銷售情況也非常好,算是得到了業界的認可,給了我挺大鼓勵。”陳昕回憶起自己當時的選擇很是自信。
每年的美院畢業展,青年100,Hi21新銳藝術市集,這些扶持推介優秀青年藝術家的展覽,陳昕每次必看,并在去年代理了一個剛剛踏出校門的年輕的央美壁畫系畢業生,“是一個‘90后’的小姑娘,畫得很輕松,有多強的觀念性也談不上,但是她很真實,表達得很輕松,作品里反映出來的技術性還是能感受得到。”
798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新的畫廊開業,也從未停止過畫廊由于經營困難而離開的身影。這個行業每天都在上演更新換代,不張揚的橋舍不經意間已經堅守了將近10年。“不同的畫廊自身的目標不同,經營的方向也不一樣,我覺得一個畫廊重要的不是說你做了多少大師的展覽,而是將來從你這個畫廊里能走出多少大師,這個是橋舍追求的,也是我的目標。”談話間陳昕多次提到他在國外遇見的畫廊主帶給他對這個行業的重新思考,“一些歐美的畫廊傳了很多代,現在到孫子輩可能畫廊倉庫里就存著賈柯梅蒂的作品,因為他爺爺做畫廊的時候賈柯梅蒂的工作室就在他畫廊對面,畫廊可能不大,但這種畫廊的底蘊讓你佩服。”
畫廊要算現金流一定是賠的
經營一家畫廊需要專業的知識、雄厚的資金以及成熟的管理,即使這樣畫廊要想成功也非常不容易。最近微信朋友圈都在轉發一則關于畫廊賠本,可仍在堅守的微信文章,對此陳昕覺得畫廊盈不盈利不能只看現金流。“現金流永遠缺,有了現金簽藝術家,買藝術品,從你的庫存來講,藝術品的價值才體現出來,只要你的眼光好畫廊一定是掙錢的。”多年經營下來陳昕深知畫廊自身積累的重要性,這也是他口中的庫存量,將庫存和現金流放在同等位置上。“沒有活水進來畫廊開不下去,但是如果認真培養、扶持優秀的年輕藝術家,贏利只是時間問題。”
得益于早年經營裝飾公司的經歷,橋舍的藏家群體一點點從陳昕身邊的朋友開始積累:“最開始的時候都是我這個圈子里的,建筑,裝飾行業,他們本身喜歡藝術,但現當代藝術見得少,后來逐漸通過博覽會,我們不斷地做展覽吸引了其他行業的藏家進來,也有一些是看到畫廊有他們喜歡的藝術家的作品,自己找過來的。”
“買作品首先你得喜歡,不喜歡藏不住”,這是談話中陳昕反復說的一句話。他給藏家的建議是一定要喜歡,而不是單純為了投資回報去買。“橋舍有些藏家從來不賣藏品,為一件作品有些藏家我動員了幾年的時間,他們才同意拿出來轉讓。”

陳昕口中的畫廊是一個讓人越做越上癮的行當。雖然錢永遠不夠用,員工的人力成本,參加藝博會的成本、銷售的壓力時時在考驗一個畫廊主的神經。“房租,水電,藝術家的簽約費,做常規展覽的費用,銷售的壓力主要在這些方面,從我來說手頭有流動資金就夠了,畫廊老板要考慮怎么把有限的資金轉起來。”
橋舍在深圳華僑城文創園還有一個200平米的空間,周邊是深圳當代藝術最為活躍的陣地。“就緊挨著OCT美術館,今年年底我們會做西班牙的藝術家和粱銓的對話展,這位西班牙藝術家的抽象藝術有一定的東方情結,粱銓是東方人但又吸收了西方的藝術,他們產生交流碰撞會很有意思,這個展覽我們已經策劃了一年多,會先在北京展出,然后會巡回到深圳的展場。”
陳昕在訪談中多次談及畫廊行業的特殊性:經營周期長,回報比較慢,需要沉淀,這和其之前做別的行業資金快速回流截然不同。“畫廊不一樣,做展覽不能馬上變現。一個展覽你當時賣出去的作品很可能都頂不上你付出的成本, 如果只是為了做一個展覽,然后賣掉作品掙點中間的費用你肯定賠錢。”非專業出身的陳昕對于畫廊的經營有著自己的規劃:不短視眼前、相信自己的判斷,因為一個畫廊成功所謂的運氣,在他看來都是以畫廊主專業的判斷為前提,剩下的只需要交給時間去證明。
Q@A
Q:做畫廊最重要的是什么?
A:獨到的眼光,堅定的信念,熱愛這個行業,一步一步走,不要想著蹦著高的往上去。
Q:如果朋友對經營畫廊感興趣,你建議他開一家畫廊嗎?
A:除非他熱愛這行,只想快速賺錢別開。
Q:你希望將橋舍打造成一個什么樣的畫廊?
A:我希望畫廊做得長久,希望從橋舍走出優秀的藝術家。
Q:今年的春拍,量、價齊跌,當代藝術仍在擠泡沫,你怎么看這一現象?
A:壞事也是好事,現在經營藝術會比較艱難,一些外圍的藏家不敢進來,好處是大家能夠冷靜下來,真正好的作品價值回歸,正常的起伏,大的趨勢還是向上的。
Q:現在畫廊和拍賣都開始找年輕藝術家,你認為哪個版塊會成為下一個熱點?
A:肯定“70后”、“80后”為主,因為他們是與時俱進一直在變化,他們是現在的潮頭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