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鳥類多姿多彩的叫聲,它們的聽覺卻被我們大大忽視了。這大概是鳥類沒有一雙外露的耳朵的緣故。事實上,鳥類的聽覺也非常值得我們研究。
鳥類沒有外耳(也就是耳廓),這是歷史的原目造成的。我們知道,鳥類的祖先是爬行動物,而爬行動物,比如說恐龍,就沒有外露的耳朵。此外,哺乳動物耳中,與耳膜相連、傳遞聲音的骨頭有三塊,都位于中耳。而在鳥類的耳朵里,耳骨只有一塊。這種結構也是從它們的老祖宗爬行動物那兒傳下來的。結果,相比我們,鳥類能聽到的聲音范圍狹窄而單調。
但有趣的是,鳥類的聽力一年中會隨著季節而變化。在繁殖交配的季節,比如說春天,它們大腦中掌管聽力的腦區就開始“擴容”,這時它們的聽覺發達:一旦過了繁育季節,聽覺腦區開始萎縮,聽力也就下降:年年如此,周而復始。我們至今仍不知道鳥類的聽覺腦區是如何“擴容”的。“擴容”意味著長出更多的神經細胞.而我們生下來后,一生的腦細胞數量大致來說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像老年癡呆這類大腦疾病.就是腦細胞急劇減少引起的。所以,如果搞清這一點,我們就有望對付老年癡呆癥、帕金森癥等神經退化性疾病。
我們和鳥類聽覺的另一個重要差別在于內耳耳蝸上。人類的耳蝸是蝸牛狀的,但鳥類的耳蝸卻是香蕉狀的。不過,不管怎么說,兩者有一點是相同的,即里面都布滿了對空氣振動非常敏感的肉質纖毛。這些纖毛上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正是它們把空氣的振動轉變成聽神經里的電信號,然后傳到大腦.被大腦的意識“解釋”成聲音。在老年人身上,當耳蝸上的纖毛損壞、退化之后,就會造成聽力下降,甚至耳聾。這些纖毛在人類身上,一旦損壞,是無法重新長出來的,但鳥類的纖毛卻能不停地再生。如果知道了是什么基因賦予它們此項本領,或許未來我們就可以用于治療老年人的耳聾。
像貓頭鷹這類在夜間活動的鳥類,它們的耳朵還有更加特別之處。我們知道,貓頭鷹的視力很好,在夜間微弱的光線下也能明察秋毫。但視力再好,若一點光線也沒有,那也無用武之地。這個時候,它們就需要有敏銳的聽覺。所以,貓頭鷹擁有一副好聽力是不用奇怪的。
我們的左右耳是對稱的,但很多種類的貓頭鷹,它們的左右耳在頭上的位置并不對稱(注意,貓頭鷹頭上有兩撮看起來像耳朵一樣的毛,但那其實并不是它們真正的耳朵)。例如,在烏林鶚頭上,如果以它臉的中分線上端作為鐘面的0點位置,那么它的左耳就位于7點的位置(與之對稱的位置應該在5點),而右耳則位于2點的位置(與之對稱的位置應該在10點)。左右耳不對稱的結果是,讓它能夠分辨傳入左右耳的聲音在時間和音量上的細微差別,從而更準確地鎖定目標。
在鳥類不易察覺的耳朵中竟然藏有這么多的秘密,這大概是你始料不及的吧。
賞讀
文章從三個方面說明了鳥類與人類聽覺器官結構的差異:鳥類沒有外耳,耳骨只有一塊;人類的耳蝸是蝸牛狀的,但鳥類的耳蝸卻是香蕉狀的;人類的左右耳是對稱的,但很多種類的貓頭鷹的左右耳在頭上的位置并不對稱。條理清晰,說明語言通俗易懂,容易激發讀者對鳥類耳朵中更多秘密的探索熱情。
練習
1.請你說說本文標題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說“相比我們,鳥類能聽到的聲音范圍狹窄而單調。”這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畫線句子中,刪去“或許”二字有什么不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倒數第二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學家們研究鳥類的聽覺有什么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