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山藥之名
山藥原名薯蕷,因“蕷”字與唐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人們只好把薯蕷改作薯藥;到了宋代,宋英宗趙曙登基后,為避“曙”音,又被改名為山藥。昔時以河南懷慶產者為最佳,所以又叫懷山藥。此藥首載于《神農本草經》,為薯蕷科多年生蔓生植物薯蕷的根莖。山藥性平,味甘,入肺、脾、腎經,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功效。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已將其列為“上品”藥材,認為其“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有“薯蕷丸”;《本草綱目》有“薯蕷粥:補腎精,固腸胃”。
相傳,一個采藥人到衡山采藥時迷了路,只好躺在一山崖下休息。正當他饑餓難忍之時,碰見一位白發蒼蒼、面色紅潤的老翁,采藥人問他有沒有吃的,老人拿出一塊山藥送給了他。采藥人吃完后一直走了六天六夜才回到家中,但卻一直沒有感到饑餓。他感到非常驚奇,就把山藥神奇的作用告訴了眾人。后來,經過歷代名醫的發揚光大,山藥成了補氣名藥,也成了家喻戶曉的滋補菜肴。
山藥的保健妙用
愛國詩人陸游重視食粥養生,常在粥中會加入些補益藥,其中山藥就是常用的一味,在《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中他寫道:“秋夜漸長饑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這里的瓊糜比喻精美的食品,睡前食山藥煮制瓊糜粥,無論是進食時間和品種,都有養生之功。另外,文學著作中也有關于用山藥養生的記載。例如《紅樓夢》第11回中提到了棗泥山藥糕,是賈母得知秦可卿身恙送于她調理身體的,可見古人非常重視山藥在養生保健方面的應用。
山藥不僅僅可以作為日常養生之用,亦可治病。《飲膳正要》卷二載“山藥粥用淮山藥為末,四六分配米,煮粥食之,甚補下元”。明代醫家張錫純更是善用山藥,創用一味薯蕷飲,治勞瘵發熱,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瀉,及一切陰分虧,用懷山藥(四兩,切片)煮汁兩大碗,以之當茶,徐徐溫飲之。
要說山藥最突出的作用,還是它益氣補脾、治療消渴病的作用。中期和晚期的糖尿病患者,多少都有胃腸道的損傷而導致體質下降,山藥的益氣健脾作用能夠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經常食用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癥狀。而營養分析表明,山藥富含淀粉、糖蛋白、氨基酸、黏液質、膽堿、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山藥所含的消化酶,能促進蛋白質和淀粉的分解,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秋冬季是潰瘍病容易發生或復發的季節。民間,在“老胃病”病人中,多用鮮山藥制成山藥扁豆糕、或小米山藥糕,蒸熟后食用;研究認為山藥有助于胃黏膜修復,防止潰瘍的復發。此外,山藥所含的脫氫表雄酮,對人體有特殊的保健作用,有預防動脈硬化和肥胖病之效,并能阻止肺腎等臟器中結締組織萎縮,預防膠原病的發生。

鐵棍山藥的認識誤區
現如今,山藥已被廣泛種植、栽種者稱家山藥,野生者稱野山藥;中藥材稱淮山、淮山藥、懷山藥等。其中最為有名的莫過于“鐵棍山藥”。但是鐵棍山藥和普通山藥有天壤之別嗎?營養價值更高嗎?研究發現,鐵棍山藥與普通山藥所含有的營養成分并無太大的差別,不同的只是產地和品種。由于鐵棍山藥的產量低,加上品牌效應的推廣,所以價格就高上去了;對于老百姓們來說,鐵棍山藥和普通山藥的營養成分相當。
山藥小驗方
隨著如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健康相關問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與關注。從之前的“有病治病”到現在倡導的“未病先防”,人們對于自身的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養生保健在現代社會已經被普遍認識。筆者與大家共享一些在臨床治療和養生方面常常采用的小驗方。
蒸山藥:取鮮山藥100g,洗凈后蒸30min,去皮蘸白糖食用。可用于脾虛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體弱無力,肺虛所致的虛勞乏力、氣短咳喘、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無力等,可經常食用,有補益脾胃、滋養肺腎的功能。
豬肉山藥湯:豬肉50g,山藥、枸杞子各10g,調味品適量。將豬肉洗凈,切塊,加清水適量共燉,待熟后調味服食,每日1劑。可養血安神,適用于神經衰弱。
山藥奶肉羹:山藥100g,羊肉500g,生姜15g,牛奶半碗,食鹽少許。將羊肉洗凈,與生姜同放鍋內,加水以文火清燉半日,取燉好的羊肉湯一碗,加入山藥片,共煮爛后,再加牛奶、食鹽,煮沸服食。可益氣養血,適用于產后缺乳或乳汁分泌不足。
在食用山藥時必須注意一些事項:
1.山藥要去皮食用,以免產生麻、刺等異常口感。
2.新鮮山藥切開時會產生黏液,極易滑刀傷手,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許醋洗,可以減少黏液。
3.山藥切片后需立即浸泡在鹽水中,防止氧化后發黑。
4.優質的山藥外皮無傷,黏液多,水分少,但是山藥不可以生吃,因為生的山藥中含有一定的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