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承天人合一的傳統,從古至今,就有世事不平、仰天長嘯的習慣。屈原《天問》中的許多問題都是人間而不是天庭的事兒。傅榆翔姓名中帶個“翔”字,大約也是向往天空的意思。
讀了老傅近期的一批作品,感到我們的確生活在既定知識型構和文化心理之中,藝術意義的發生恐怕也只能浸澤其內并超乎其外,而內外連接的焦點,我以為,乃是當代藝術中的問題意識。

傅榆翔有感與人對自然的侵犯、人對動物的傷害和天人關系中人的問題,畫了一大批主要是動物形象的作品。除個別作品中我們可以見到剝光、剖開的禽鳥外,他并不刻意去渲染虐殺動物的血腥。相反,筆下的動物和人物往往有著同樣的地位:長著天使的翅膀,穿著宇航服踩著跟斗云等等。無論是驚悚、扭曲的動態,還是安詳、愉快的表情,傅榆翔幾乎都在細節上作了特殊處理,或者是人禽之間的想象組合,或者是不同動物的異常交配,或者是飛行器、潛水器和對象的沖突對立。看得出來,畫家想增加畫面內容的可讀性,為觀者提供一個入口,由此進入對畫面本身的體會。
傅榆翔以單色的黑白漸變作為主要繪畫語言,較之過去的作品更純粹也更到位。其暈染皴擦的模糊感,為畫面帶來了協調、統一而又與眾不同的韻味,可以說是水墨浸潤效果的異質運用。這種材料轉換給觀者帶來“出位之思”的視覺感受,是令人陌生而驚奇的。在濃淡深淺、斑駁含混的變化之中,傅榆翔取得了繪制過程的某種自由,畫面的形成因自然而流暢,因自如而生動,不再僅僅是題材聯想與意構組合的結果?;蛘哒f,傅榆翔在經歷多年探索、磨礪之后,已育成個人繪畫語言的生長性。這對于任何一個畫家來說,都是困難重重而又難以捉摸的。
在今天,人和自然的關系的確令人疑慮。宇宙探索也好,基因轉移也好,我們都不知道會造成怎樣的后果。也許我們可以像綠黨那樣付諸行動,外肆于社會,但也可能像老傅這樣充滿感傷,縈繞于心靈。這種情感傾向通過繪制的言說彌漫整個畫面,既是觀念也是形勢,既是當下的也是異在的。在當代繪畫中,現實主義描繪之所以難有所作為,原因是從題材的意義的通道,已被過去式的慣性意識形態所填塞。藝術必須以異質、異樣和對異化再異化的方式才能除蒙去蔽,真正在場,才能進入現在時態的文化語境。所以繪畫依然不僅是畫什么而是怎么畫的問題。對老傅而言,把地上的問題寫在天上,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不管天空有無回聲,人在大地上肯定會有所反應。這種反應異在于既定知識型構和文化心理,啟發人的主動性精神,使之在藝術對現實的挑釁、挑逗和挑戰中有所省悟、有所推進、有所更新。
傅榆翔
1963年生于中國重慶,重慶美術館專職油畫家、北尚當代藝術研究會會長、峨眉當代藝術研究會藝術總監、詩人、獨立策展人、美國時尚與藝術研究院院士、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客座導師。曾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法國巴黎大皇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日本橫濱美術館,日本東京都美術館,新加坡國立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時代美術館,798悅美術館,中國重慶三峽博物館,重慶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香港亞洲文獻庫,江蘇美術館,成都藍頂美術館,湖北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坦克庫,武漢鉆石藝術博物館,廣州53美術館等重要學術機構舉辦學術性展覽,作品被相關機構收藏。曾先后出任日本AJAC第35,36屆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展召集人并策展,第六屆宋莊國際藝術節重慶展區策展人,第三屆黃桷坪國際藝術節策展人,2015德國杜塞爾多夫中國節“情懷與溫度”當代藝術展策展人,2015多維度峨眉當代藝術年度展總策展人等,策劃主持論壇“取向呈現”、“東言西語”、“視覺的尺度”、“引領與再造”、“固化與活化”等大型人文藝術活動。
傅榆翔評論集
傅榆翔用藝術的方式對世界事物進行詢問,這樣就使得他的作品透出一股神秘之氣,創造出一個被打亂的生命世界,荒誕而有些傷感。作者是以最不可能的圖像來凸顯這個世界生存際遇的沖突與矛盾,物種的行為完全不符合常識,看似荒謬,但確實歷歷可見、觸目驚心。這未嘗不是今天這個時代的另一種寫照,圖像的創造可以是現實的復本,也可以是心理的表現,還有就是進行一種哲學對話,以視覺的方式去懷疑世界的邏輯。從這一點上,傅榆翔是以問題質詢的方式去懷疑世界構成的合理性?!醮撼剑ㄅu家、策展人、工作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

傅榆翔在碎片化的歷史和現實之中選取表翔層層渲染,一方面增加了剪影的飄零特現的對象,將其組合、并置于消除了具體時空指向的背景之中,另一方面,將細節賦予對象的同時,又把這種細節的存在超現實化了?!獎⒍Y賓(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講師)
傅榆翔繪畫作品透出一種高古、冷逸、荒寒的文人畫格調,由此而來的超驗的神秘感顯得十分自然。所謂返魅,并非以荒誕、乖戾、詭譎為能是,其中真意在于召喚一種與靈性共在的生存細節,留有斯人獨徘徊的空間,留有抱樸懷素的天地,猶如卡爾維諾筆下那個一生都在棲息在樹上的幸福男爵?!獚u子(中華美學學會會員、國際美學學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