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花草草、瓶瓶罐罐、書
在京都生活了近二十年之久,余啟平在上海的家里處處能看到那段日本生活對他的影響,這帶有落地窗和庭院的布局就是其中一項。余啟平說,他特別喜歡打開窗戶就看到那些樹和花花草草的感覺,這對藝術創作來說非常重要。于是,他自己在院子里親自種了楓葉、丁香、石榴、柿子樹、棗子樹……他最引以為豪的是那兩棵烏桕樹,這種樹生長在他的故鄉南京,童年時候見過,多年以后他偶然在日本的一個茶館看到了用烏桕樹枝做的插花,從烏桕在日語中的讀音可知,它應該是從中國傳過來的。回到上海,他偶爾在花卉市場看到了烏桕,便買了回來用心栽培,到了秋天,烏桕心形的葉子會變紅,落葉之后,白色的果子便裸露出來,這棵外表平凡的樹卻有種意外的美。
和一般動輒百余平米的藝術區工作室相比,余啟平的工作室并不大,但對他來說已足夠。與眾不同之處在于,這里彌漫的濃濃生活氣息和藝術氣息隨意地融合在一起。一進門,中式茶幾上時常擺放著一瓶插畫,海棠、石榴、楓葉、烏桕……從院子里自己種的樹,到小區內的雜草,都能被余啟平信手拈來。在余啟平眼中,插花是件很有樂趣的事情,就算一個簡單的樹枝,他都會根據線條和樣式精心搭配不同的花瓶,營造出一種簡單而隨意的美。
在這個對余啟平來說是家也是工作室的地方,擺放了各類如花瓶、茶壺茶杯、碗和玻璃制品之類的瓶瓶罐罐,它們不是普通的生活器具,全都是出自一些藝術家手工制作的工藝品。這些精致的小玩意,都是余啟平在日本、上海還有景德鎮淘回來的,他對這些東西愛不釋手,去古董店淘東西便也成為了他的一大樂趣。在他眼中,工藝和藝術有著相通之處,他習慣用一個藝術家的視覺去感受這些東西。
在余啟平的畫桌背后,那兩米多高的大書架顯得尤為突出,每一格的架子上都橫豎堆滿了書,由此可見主人無疑是愛書之人。余啟平說,這間屋子里最特別的地方,還是要屬這滿滿的書,這是他最大的寶庫。每次去日本,他都要買上幾十公斤的書帶回家。其中最多的就是工藝和美術方面的書品,比如考古、古董、建筑、庭院、陶瓷等等,繪畫方面還有歐洲中世紀壁畫、中西方從古代到現代的藝術,范圍龐雜,顯示著書的主人對藝術寬廣的理解和濃厚的興趣。在這些書中,余啟平時常會得到創作的靈感,比如一幅古人的畫,它的某一個部分、某一個人物以及某一塊顏色都會讓他產生聯想,如果是自己來畫,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構圖。
生活是第一位的
無論是庭院的花草,還是家里的擺設和藏書,這種用心營造出來的生活環境和余啟平的創作無疑是相通的。生活對他來說,不僅僅是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追求自身環境的美感,而有些人整日忙碌,卻喪失了關注環境的閑心。一個有錢人,即使家里放著價值連城的家具,如果沒有品位去搭配,那么生活也很粗糙。余啟平說,藝術家首先要熱愛生活,生活才是第一位的,藝術只能放在后面,只有這樣的心境,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在余啟平的藝術中,你同樣能感受到他那種對生活和自然的情感,這從他最初的創作中就早已顯露。1980年,余啟平進入南京美術學院美術系學習中國畫,畢業之后,他一邊擔任著《江蘇畫刊》的編輯,一邊從事藝術創作。在他上世紀80年代成名的“紅房子”系列中,那成片的灰瓦紅墻的房子在青山綠水中鋪開,又在皚皚白雪中靜立,氤氳著江南水鄉的靈秀之氣。1991年,他憑借一個機會來到日本,并完全以藝術家的身份開始了新的創作歷程,在京都一住便是近20年。從這開始,余啟平的畫中除了山水和房子,還出現了人物。在之后創作的“懷舊”系列中,景色依舊是江南,而那些穿著中山裝、充滿懷舊感的人物則畫出了藝術家自己經歷過的記憶中的時代;在“禪修”系列中,余啟平用一種閑適而略帶調侃的語氣,表達了一種禪宗的意境。沒有宏大的主題,沒有激烈的表達,題材無非是一直存在著的風景,以及那些毫無現代感的普通人,所有微小的細節都通過藝術家的畫筆緩慢地流出,最終形成了一種具有柔和的美感的畫面語言。
現在,余啟平每天的生活過得閑散而舒適,早上起來吃完早飯,他會喝點茶,聽聽音樂,然后看看書,有時候他會讀得入迷,不得不告訴自己要停下來去集中精力畫畫。對他來說,好的藝術需要時間的沉淀和知識的積累,有時候急于求成的作品無疑是浮躁而膚淺的。他說,他不會為了畫畫而把自己逼得太緊,他有時候需要發呆、需要書本和音樂,享受生活,這件事這對他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