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變,創新不變!
2014年,“創新”是藝術這個生態鏈上各個環節讓人挖空心思琢磨的事。
“創新”是敢于打破固有系統,不再囿于舊有—2014年,中國藝術教育的最高殿堂終于有了實驗藝術的一席之地,“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正式成立,實驗藝術終于熬成了“學院”,中央美院一直在美術教育的模式上不斷地創新。實驗藝術學院的成立讓中國當代的高等美術教育在堅持傳統優勢的原有格局中,有了更開放的視野。
“創新”是發展的需要,更是成長路上的路標—過去的一年拍賣行征集難,更難的是怎么面對審美疲勞的專場設置,各家拍行巨頭挖空心思讓生意變的不再只是交易額顯示的冷冰冰的數字,整合資源,強化品牌讓拍賣行在創新的路上一路前行。先是開年3月保利文化在香港掛牌上市,這是拍賣大型企業首次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一個月后嘉德組建的“嘉德文化集團”浮出水面,以拍賣為核心,輻射展覽、投資、倉儲、藝術教育等藝術全產業鏈,拍賣行除了賣,也在創新求發展。
“創新”是大膽嘗試,也是與時俱進—電子商務這一年在藝術行業風生水起,年中蘇富比與eBay合作發展出極具創意的網上平臺,兩大行業巨頭聯手也讓整個業界看到電商在未來的無限可能性。而國內,藝典的線上拍賣同樣風風火火,創新的交易模式,讓藝術落地電商、交易來到線上不再只是空談。
“創新”是打破常規,更是融會貫通—尤倫斯藝術商店從2014年開始讓公共教育項目介入銷售環節。首次推出的展覽“輕抽象”是基于自身獨特定位所做的一次重要嘗試,這一創新的展出形式突破了過往公眾熟悉的展覽“白盒子美學”與市場“標準化系統”的束縛,這些體量不大,價格不高的藝術品,讓更多熱愛藝術的公眾也接觸到了藝術收藏。
“創新”是全新體系下的進步,更是文化標志—上海在2014年的藝術圈絕對是吸睛的名詞,這一點在美術館的集體開幕上體現的尤為顯著,地處西岸的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等私立美術館的不斷涌現,形成了美術館集群式的發展態勢。他們或有政府背景、或是私人建立又或企業支持,在發展道路中不斷探索新的模式,都已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標桿。
“創新”是堅守,更是對未來的期許—畫廊生存難,可是那些專心做事,有自己規劃的畫廊依舊在執著前行,勞模的蜂巢依舊展覽密集,活動頻繁,成立10年的站臺中國作為一個實驗性和開放性的藝術展示與交流的平臺,一如既往的支持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和跨界交流。“70后”藝術家已經不再是新生力量而已然是中流砥柱,從獨立創作到成立“沒頂”,再到“徐震”品牌,徐震一直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既定體系中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規則,身為“70后”的他已經成為了青年藝術家群體中的領軍人物。同為“70后”的李振華作為活躍于國際藝術平臺上的策展人,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新媒體藝術的創新和成長,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新媒體藝術家及作品走向了公眾層面的大型展示空間和平臺。
“創新”往往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推陳出新—不知從何時開始,隨時隨地看展覽,拍作品,已經變得司空見慣。過去一年是自媒體野蠻生長的一年,紅包都微信發了,展訊都群里傳了,自媒體的興盛讓當下的藝術圈信息擴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著,每個藝術圈兒里的人手機里都存著各種各樣的群,一個群就是一個組織,一個組織就是一個圈兒,傳播手段的創新讓每個身在其中的參與者都享受到了藝術的速度與激情。
創新是進步的靈魂,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創新是日月經天,亦是江河行地。時間無窮期,創新便無止境。當我們面對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唯有不斷的創新才能讓我們踏浪碧海豪情在,又見東風卷潮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