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組織,能夠把大企業的資源優勢與小企業的創新優勢結合在一起嗎?
美國硅谷,小企業在創新,大企業在兼并。
這種狀況一直在持續,中國的IT行業也是如此。
然而,兼并卻沒有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問題,比如微軟的兼并,甚至捆綁戰略并沒有解決微軟的問題,以至于微軟現在竟然找不到發展的著力點。
把決策權交給前線
我的問題是:為什么小企業在創新,大企業在兼并呢?大企業不是掌握著更多的創新資源嗎?難道創新對資源的依賴度很低嗎?大企業在兼并,說明他們在利用資源優勢彌補創新力的不足。一個組織,能夠把大企業的資源優勢與小企業的創新優勢結合在一起嗎?
在本系列的開篇,我們選取的四個案例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大企業在顛覆與突變的時代,創新方面已經沒有優勢,特別是在創新與經營的結合方面更沒有優勢。
華為提出“班長的戰爭”,說明前線管理者對機遇的把握更精確;海爾“每個人都是SBU”說明在現代組織里,圍繞每個人都可以組織經營,不再只是一個大系統的“螺絲釘”;谷歌“20%項目”,說明即使是“X實驗室”也很難把握所有技術方向,一線技術人員的興趣可能就是未來的主流技術。
效率化的組織系統,只有一個決策者,即企業最高決策者,其他的都是執行層。新型組織系統,企業有許多決策點,每個決策點就是一個經營單元,這些經營單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失敗在可接受范圍之內,成功則可能創造一片新天地。如果新的戰略單元代表未來,還可以“請求總部提供火力支援”。
重建激情組織
談到企業時,中國人偏愛魅力型領導人,希望他們無所不能,不犯錯誤,就像格力的董明珠一樣。只要領導人不犯錯誤,那么組織的力量,就是效率為核心,高效地把領導人的決策執行下去。
GM的斯隆在20世紀初發明了“事業部制”組織形式,奠定了大企業存在的組織基礎。在此之前,企業規模的擴大會壓跨企業自身。
正當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預言巨型組織會像恐龍一樣滅絕時,20世紀60年代,福特汽車公司的總裁麥克納馬拉出任美國國防部長時,在阿波羅登月工程這個超大型工程中提出了“集中指導與分散實施相結合”的管理原則,成功地解決了超大型工程的管理問題。麥克納馬拉為克服美國三軍各自為政的混亂狀況,實施了統一的“規劃、計劃和預算編制制度”(PPBS),采用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統籌規劃國防和武器裝備建設,減少了重復浪費。
現在跨國公司遍及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能夠有效運作,就有賴于組織結構的創新。聯想的柳傳志曾經說:沒有ERP,我們會被打得落花流水。華為引進IBM的IPD系統則能解決更為復雜的高科技項目、高科技人才的組織問題。
組織的發展,使每個人成為組織系統中無足輕重且很容易被替代的一個環節,既不能不做事,也不能多做事,按部就班地工作而已。如果干得好,只能在組織體系內晉升。
上述系統,很難產生激情,或者某個人的激情,很容易被組織中的其他成員所澆滅。
我們都知道創業企業通常是激情組織。在缺乏資源,未來不確定的情況下為什么能夠產生激情?這是創業企業的特點決定的:第一,創業往往是因為發現了機會;第二,因為機會的發現,激發了創業者的夢想;第三,夢想調動了創業者的激情,不為工資、晉升而工作,而是為夢想而工作;第四,創業企業缺乏嚴密的組織分工,因而夢想所產生的激情容易傳染給眾多員工。
激情組織一般是小型組織,那么在大企業中怎么建立激情組織呢?蘋果最上層的那個以決策和創新為主的組織就是激情組織,其他則是效率組織。
重建激情組織,就是在大企業內部創造更多的小型創業型組織。一般有兩種組織方式:一是在技術創新系統建立激情組織,輝煌時期的索尼是如此,現在的蘋果也是如此;二是鼓勵內部創業,如海爾,只要發現獨立于原經營系統的創意、技術,就鼓勵內部創業,并給予支持。
小米公司,目前就是一個激情組織。有幾個案例可能說明問題:一是小米“不開會”。按照傳統的組織理論,開會就是“集會來商議”,是解決組織功能缺陷的一種補救措施。小米不開會,一方面是小米被分割成無數小型“自主經營的單元”,經營單元人員少,容易溝通。二是更新速度快,別說開會,連決策都不發郵件,在手機上解決。另一個案例更有戲劇性,有一次小米搬家,雷軍竟然不知道搬家后的地址,還得專門打電話詢問,可見決策權高度下放。
內部創業的激情組織,一旦被證實有巨大的前景,總部則扮演PE、VC的角色,迅速調集資源予以支持。所以,內部激情組織,也是未來戰略單元的孵化器。
只要內部的激情組織足夠多,就總有一些可能成功,并扮演毀滅者的角色。既可能毀滅其他企業,也可能毀滅企業自身,進而重建企業。
過去企業的延續是不斷增強實力,未來的持續經營是不斷重生。
KPI:功臣還是禍首
金煥民老師把企業戰略分為經營戰略和發展戰略,這樣的分類能把很多問題說清楚。我的理解是,經營戰略是解決現有主業的經營問題,即如何做得更好;發展戰略解決的是未來戰略生長點的問題,甚至是解決替代現有主業的問題。比如,對于聯想來說,如何保住PC領域的老大地位,這是經營戰略的問題。如何做好PC+,則屬于發展戰略問題。在PC日漸萎縮的時候,如果沒有發展戰略,PC做得再好,也只有隨著PC一起萎縮。
“去KPI”越來越流行,與前幾年KPI的大流行來了一個大反轉。KPI還是那個KPI,應用越嫻熟,效果應該越好,何以會反轉這么快,難道那些大象級企業真的為KPI所害?
從管理角度看,我們必須承認,KPI是一個非常系統的績效管理工具,它對于提升經營能力,特別是提高效率非常有用。
傳統管理技術,主要是為經營戰略服務的,KPI現在受到的質疑就是如此,如果把KPI應用到發展戰略領域,則等于自縛手腳。這再次印證了我們一貫的理念:方向大于方法。
曾經有一篇文章很流行:索尼為KPI所害。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說,績效主義毀了索尼。因實行績效主義,職工逐漸失去了工作熱情,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產生“激情集團”的。在索尼創業初期,“激情集團”接連開發出了具有獨創性的產品,因為創始人井深大能點燃開發人員的心中之火,讓他們變成為技術獻身的“狂人”。
從1995年開始,索尼公司逐步實行績效主義,成立了專門機構,制訂非常詳細的評價標準,并根據每個人的評價確定報酬。為了衡量業績,首先必須把各種工作量化。但是工作是無法簡單量化的。公司為了統計業績,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卻敷衍了事,出現了本末倒置的傾向。因為要考核績效,幾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實現的低目標。因為實行績效主義索尼公司內追求眼前利益的風氣蔓延。
二戰后很長時間內,索尼是蘋果、谷歌式的企業,不僅充滿創意氛圍,而且存在著有效的把創新變成戰略單元的人文氛圍。后來,索尼成為官僚管理的企業,KPI是管理技術,官僚們能夠把KPI發揮到極限,卻不能帶領企業走在正確的方向上。
日本公司能把質量管理做到極致,當然也能把績效管理做到極致。當缺乏突破式技術創新時,績效主義是有用的。日本家電和汽車行業的招牌性管理模式,所貢獻的幾乎都是績效,如JIT。
小米最近高舉“去KPI”的大旗。有一個說法:第一,小米沒有KPI;第二,他們的管理層很少,七八個合伙人下面分別有個主管,管理著七八個小組,然后就是普通員工;第三,不開會,甚至做出的決策都不發郵件,有什么事情就在米聊群里解決,連報銷都在米聊截個圖就可以了。
對于效率性組織,不做KPI是很難的。如果說蘋果有三個性質不同的公司的話,整個小米就只是蘋果的第一個公司,因為是互聯網銷售,小米沒有蘋果那樣數萬人的營銷體系。因為實行代工,小米甚至沒有供應鏈體系。整個小米,實際上就是一個研發系統,或者研發與運營合一的系統。這樣的系統,當然要去KPI。比如,MIUI一個星期就得升級一次,研發與運營必須合二為一。
管理是先分工,再綜合。KPI適用于高度分工的管理體系,其主要作用是提升效率。當顛覆性技術反復出現時,企業尋找新的戰略方向成為主要工作,這些領域不適用KPI。(本系列結束)
編輯:王深圳9108253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