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使命在于表達人類的感情世界。科學的使命在于解釋和推進物質生活。科學需要技術;藝術需要浪漫。而“雨屋”與傳統的藝術展覽最大的區別,正是在于將兩者完美地連接起來。
讓我們看看雨屋的技術是如何實現的吧。在蘭登國際的采訪中我們得知,雨屋的整個裝置可以分成三部分:輸入、處理和輸出。輸入室內人體數據的采集,處理從像素信息中得到位置,輸出控制頂部水流噴頭的開和關。蘭登國際在室內安裝了多個 3D 傳感器,傳感器偵測人體的移動,允許雨滴在人體所在的位置停止。每個雨水開關都有90厘米的干燥半徑。而當人離開后,雨繼續落下。
這一看似復雜的過程都在觀眾進入雨屋的一瞬間運作起來了。在余德耀美術館150平米的展出空間里,一旦參觀者進入屋子,就暴露在了雨中,但在傳感器額作用下卻不會被雨淋濕。這個超現實的空間內充滿了雨的聲音和氣味,帶來身在大雨之中般的神秘感。觀眾與藝術作品、人與機器,通過一場大雨建立了一種直觀的聯系。而探索的是如何用技術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如此精密的技術控制,依然對于參觀有要求。雨屋要求進入其中的人數不能太多(在紐約展出的時候是限制 10 人,在余德耀美術館是20人),不然屋里的雨都會停掉。另外,在其中漫步時,要盡量把速度放慢——當然這是傳感器和雨滴狀態的硬件要求,但恰恰給我們另一種藝術的感悟:為何不把腳步放慢一些,慢慢感受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沉靜?
在這一層含義中,雨屋就并非那種令人應接不暇的聲光電技術秀,它用極簡方式——感覺,觸發了人們對于藝術的回應。在嘈雜的雨聲中,慢慢地,保持距離的行走,更容易讓人產生的沉靜和孤獨,這是當代社會中最難得的沉思片段。而雨屋照明的方式僅有遠處一盞明燈,當慢慢走向那里時,“無盡”的悵然啟迪觀眾用最直接的視覺去理解渺小與偉大,存在與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