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年度兩岸書封設計大賞的第三年。
一樣的,我們刻意與“主流”保持距離,甚至在終評出結果的時候,會受到些許質疑。
但這本就不是一個專業的比賽,所有的初選作品都是由編輯每個月盡可能大范圍地收集兩岸當月出版的書籍作品,然后在微博投票初評。再由兩岸書籍設計師、編輯、書店人和書評人來進行終評。
沒有任何迎合,只想推出這些書衣背后的制造者,尤其是年輕的,正在轉型、發力的優秀設計師。
《穿越火焰》在設計上,綜合考慮了作者、內容的前衛性,和中、英文兩冊共用一個書號出版,并且長達1000頁的特殊性。因此,在裝幀上作如下考慮:裸脊——便于平鋪翻閱;裸脊上手工貼上分別燙有中英文書名的PU皮,且顏色和書的顏色一致,顯得和諧而有層次感;雙冊函裝——突出整體性,便于包裝和收藏;中文黑紙印銀,英文牛皮紙印黑,視覺和材質上酷而有質感;封面分別用與內頁同樣材質但克數更高的黑紙和牛皮紙,折疊后手工粘貼。打通的函套露出黑黃雙色裸露的書脊和皮質書名,使內頁材質的與眾不同展露無遺;而函套上燙壓出的英文歌詞、手工貼上的印有書名的黃色標簽,則使函套呈現出耐看的酷美。(周偉偉)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紀之旅》
我覺得歷史的東西應該是有沉淀的,所以選用了灰色的基調。整本書選擇內外封的做法。夏伊勒是知名記者,整體都是圍繞這一點在做文章:首先包封輕薄,會讓人想到報紙,但比報紙柔和。其次三卷封面用了三張老照片,照片下的英文圖注也有意沒有去掉,都在提醒人,這是一個新聞人的人生。最后封底仿照了報紙的排版,把分冊書名做成了報頭,宣傳語和媒體評介排到了這張“報紙”的版式里,還直接用了《芝加哥論壇報》對夏伊勒報道的一則預告。這些還不過癮。作者有游歷萬國、見證歷史的豐富人生,我就想把他的經歷更簡明扼要地展示出來,所以在包封背面有了一些額外的呈現:年表和人生地圖。這樣我想會更好地展現作者的記者生涯。
《臺灣草木記》是一本圖文對照的關于植物的散文集。作者在臺灣的山地叢林間行走尋訪,用筆記下對植物的觀察并用素描將所見繪出,因此書的開本大小希望傳遞一種隨手感,是隨時隨地的記錄,封面選用布面紙張也盡量柔軟,有“一卷在握”之感并方便攜帶,讀者在自己的尋訪中可攜書相比對參照。
這本書的內容既包含了觀察、親近植物的方法,并有細膩而清淡的抒情,既是精致的植物草木圖譜,又有不失感性的植物觀察記錄,以及引人共鳴的生命哲思。所以整本書的內頁紙張在首尾部分過渡為牛皮紙和淡綠色書紙兩種顏色,一“草”一“木”,與主題呼應。且作者手繪的植物素描圖,在這兩種色紙上印黑出來更顯突出,有立體之效果。
書名處設計了一種邊際毛糙的字體,希望表現一種仿若在石頭上刻畫的粗糙質感與即興之意,貼近自然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