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有時無聲無息,有時轟轟隆隆,365天又過去了。
2014年,365天,兩千三百萬人的臺灣誕生了四萬六千多本新書,老實說,以人口為分母,出書量做分子來看,臺灣當之無愧是出版大戶。
問題是有多少閱讀人口呢?根據《遠見》雜志2014年“全民閱讀大調查”,有近三成臺灣人不看書——這個數字似乎也高估了,而有六成以上的人認為看臉書也算是閱讀,所以出版業也流傳著一種說法“編輯是一門正在消逝的藝術”。
一冬又一冬,出版量未曾減少,從選題、翻譯到書封設計,質量亦勇猛精進,但紙本書閱讀卻已經越過至少十個寒冬,一方面是大量、實時的在線訊息及其他娛樂媒介掠奪,乃至取代了閱讀的時間。另一方面,作為通路采購和民眾選書指南的排行榜,則狹窄化了閱讀選擇,太多值得被閱讀的好書還沒有上戰場就已經死亡,雖然還不至于到劣幣逐良幣,但年度回顧永遠是一個“啊,我怎么不知道有這本書呢”的傷感故事。
就從反映大眾閱讀面貌的年度暢銷榜說起吧。
年度暢銷書與臺灣出版自由陣線
綜合博客來網絡書店和金石堂、誠品兩大連鎖通路的年度排行,2014年臺灣最多人看的翻譯小說是《S》《塵土記》和《解憂雜貨店》。《S》打破小說疆界,營銷話題,《塵》承續《羊毛記》的高溫,后者為具療愈效果的推理。《愛德華的神奇旅行》完全是天外飛來的一筆,它是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外星人都敏俊有事沒事就拿起來讀的童書。很多時候電視電影決定了書的命運。
年度十大非文學大勝文學。《蔡康永說話之道》《跟任何人都聊得來》《你就是改變的起點》《青春第二課》《靜坐的科學》《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歐陽靖寫給女生的跑步書》,都可以看作廣義的勵志書,分別反映臺灣人一對“不知如何和人說話”的焦慮;二之于身心靈健康的追尋;三,渴求關于理想人生藍圖建構的指引。
年度十大戲劇性地翻轉翻譯書大于自制書的常態。嚴長壽之外,肆一、Peter Su、歐陽靖……勵志作家改朝換代大洗牌。但在財經、科普、社普和史普的領域,臺灣還是需要依賴大量的翻譯書補強或填空。
也是2014年,先有“臺灣出版自由陣線”成立,后有獨立書店業者組成“有限責任臺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目的都在打破既存出版業現狀的不合理,冀望出版文化產業的聲音能被真正的聽到,同時為出版文化土壤翻一翻土,播下一些不同的種子。
最大的不合理是折扣,正是折扣導致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之間不公平的競爭,未來臺灣出版史研究必然以“新書79折”為臺灣出版業斷代。出版年度大書《21世紀資本論》與年度影響力書《濁水溪三百年》的衛城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以“出版,不該是利潤傾斜的戰爭”為題在網絡上發表文章。她要說的是,書因為不具有大眾媒體的市場與能力,只有在通路與出版社之間的自體循環,折扣便靜悄悄地成為安全牌,結果這大打折扣戰的十年來,“我們這個世代的編輯,見證的臺灣出版業斷代史,其實是通路與出版業逐漸不是共創業績的伙伴,而是爭奪利潤的對手”,但資本的累積總是向著有議價能力的大通路傾斜,所以“出版業只是被掏空的制造業”。
是不是有人已經看見了,一個沒有獨立書店,甚至最后一本紙本書消失如北美旅鴿滅絕的未來?但借用詹宏志的說法,從歷史上看,真正的閱讀者本來就是少數人,真讀者永遠不會離開書,所以閱讀不會崩壞,而暢銷書,本來就是賣給大多數“不閱讀的人”。
大家都不愛文學了嗎?
沒有一本華文文學進入各家的年度十大,最靠近的一本是《等一個人咖啡》。因為電影而重新再掃一遍,長銷十六年的《傷心咖啡店之歌》則推出五十萬冊紀念版。但最搶眼的應該是《四分之三的香港》,它一共得了《中國時報》開卷版十大好書、《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好書和臺北書展大獎等三個大獎。
來自大陸的報導文學《大路》也同時獲得開卷年度好書和臺北書展大獎。
好書和暢銷榜幾乎很少重疊,過去如是,現在依然。
類型文學之外,其實大部分翻譯小說的命運也很悲慘,首刷三萬冊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除了幾本必賣大書,出版社的說法是“出一本死一本”。重推經典并重新詮釋是一條安全的路,而《沙漏下的療養院》《史托納》《太多幸福》《黑暗邊緣》《父親的失樂園》《重生三部曲》《長頸鹿的脖子》……這些重量級文學之作都必須很用力宣傳才能被看見。
老中青三代文青的書單上應該會有的是《女兒》《浮光》《誰在暗中眨眼睛》《黃色小說》《廢河遺志》《幻之港》《某某人的夢》……
文學冷寂,2014年卻出現一類以《故事的解剖》為代表的“故事學”,市場反應不惡,同類型的書一棒接過一棒,這是否意味著,想創作或編劇的人多于文學書讀者,這樣的時代來了?
社會人文書大爆發,科普、史普的盛宴
“太陽花學運”改變了書市風景的一角,博客來網絡書店的統計,三月到四月社科類書籍銷售量大幅成長,反復播放的背景音樂是貧富差距、階級世襲和世代不正義的三重奏。這使得一本一月出版,注定小眾的《獨裁者的進化》,天時地利人和的成為學運必讀之書,登上排行榜數個月,并獲選為金石堂的年度十大影響力之書。
2014年便有了所謂的“學運書單”,包括有關執政者失能與公民反抗者如《為什么上街頭?》;關于民主與公共參與者如《為什么我們需要公共哲學?》……不過同樣是桑德爾,這書顯然沒有如同《正義》這般如日中天;關于臺灣史,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議題如《21世紀資本論》《父酬者》《被賣掉的未來》。
學運也直接生產了記錄事件的運動文獻如《街頭守門人》《從我們的眼睛看見島嶼的天光》等等。
十一月“九合一選舉”之前,則有《白色的力量》伴隨著柯文哲邁向大勝之路。
《真實的叩問》,第一本評論臺灣紀錄片的書。《眾女成城》,第一本臺灣婦女運動史。《咆哮志》記錄了五本已然消逝,卻標志了一個時代與理想的臺灣人文雜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寫出臺灣家庭風景,是親子教養書中的異數。這是回顧、質疑并反思的年代。
若不論銷售數字,這也是科普、醫病志、史普書非常精彩的一年。《柬埔寨》《慈禧》《犧牲的體系》《獵殺海洋》《森林秘境》《人類大歷史》《夜的盡頭》《第六次大滅絕》《血之秘史》《慢療》《我的焦慮歲月》《列寧的墳墓》《海盜共和國》……我們讀到一個國家的故事,讀到人類如何遠離自然,破壞環境,我們也讀到對歷史人物的重新詮釋。
而歷史永遠可以找到不同的路徑進入。一次大戰百年紀念催生多本戰爭回憶和人物傳記,其中的《美麗與哀愁》,以一戰中22位人物的信件、日記與口述史串連起每一天與每一場戰役。《阿拉伯的勞倫斯》重寫一戰英雄勞倫斯,《1913繁華落盡》聚焦一戰爆發前的歐洲都會文化舞臺。
這是商業財經書郁卒的一年,顯學仍舊與大數據相關,而不少大書如《第二次機器時代》,聲勢不如預期。
食安風暴
2014年,臺灣最大的地震非學運和選舉,而是——美味的奇跡,原來是餿水油所創造,而煉制餿水油的,是平日努力經營政治關系與打造形象的財團。
這反映在書市的,是成就了出版史上自制面包書產量最多的一年,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烹飪書、采買教戰手冊,然后從實用性的指南再進化到廚房工具、飲食研究、或者傳遞某種飲食態度的飲食哲學,《烹》《發酵圣經》《吃的道德》《世界最美的廚房工具》《味覺獵人》都是,臺灣作家則貢獻了《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風土餐桌小旅行》《有種美味叫志氣》《烹調記憶》《庖廚時光》……一種跨旅行、風土人情與飲食研究的新類型書種已成氣候,而很多文學家都成了飲食文學家。
鐘聲響了,人類終于發現,為了吃,我們實在付出太大的代價。
說自己的故事
臺灣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
《我的臺東夢》《趁你還記得》《在我離去之前》《走在夢想的路上》……越來越多人開始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對于疾病與生命的思索。
《島嶼浮世繪》《一九四六·被遺忘的臺籍青年》《濁水溪三百年》《灣生回家》《瑠公大圳》《被誤解的臺灣地名》《風吹日炙》……史學家和文史工作者則盡力寫出這塊土地沒有被看見的過去。
《捍衛正義》《臺灣·能·革命》《親水護土》,獨立記者、環保運動家和景觀規劃專家也寫出他們所見證的,這塊土地的美好與崩壞。
《臺南老店散步》《當老樹在說話》《水交社記憶》《穿越五條港》……最特殊的出版景觀發生在臺南,這一年來,從各種角度描述臺南的城市書寫至少有二十多本,可以說“臺南學”蔚然成風,也可以說,這座城市埋藏著臺灣人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失去的緩慢,所背棄的人情。
2015,新年之初,博客來網絡書店呼吁“關掉臉書,來讀書吧”,并引用史學家狄德羅名言“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來促銷書,與此同時,每年給自己一個年度挑戰的臉書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新的目標竟然是每兩周讀一本書,藉以學習不同的文化、信仰、歷史和科技,他必然相信,經過沉淀,加以整合,系統性呈現的文字,它的名字叫做書。
在過量信息咻咻流過的喧囂年代,最大的幸福,最奢華的享受,也許就是——安靜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