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是這樣的,某天主管丟了幾張明信片和一個Facebook粉絲團鏈接,問我有什么想法,如果做成書會怎么做?
這是編輯任務的第一步,看到有趣的東西之后,找到一個讓他化為紙本得以出版的方法,但這對“紙上行旅”這個案例來說其實有點兒復雜,因為他本來就以紙張為媒介,只是以明信片的形式獨立出版,成品無論質(zhì)感和觸感都讓人驚艷。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中,主人公無論身處何處都有可愛柴犬相伴,在質(zhì)樸的線條中仿佛可見柴犬伸舌頭搖尾的模樣,也透過他們將旅行和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記憶于紙上。已獨立出版的《你好,郵差先生》《左京散步道》《臺灣小角落》雖為不同系列作品,背后都有完整的故事系統(tǒng),正因如此所以反而不容易重新創(chuàng)作,那么該從哪里開始呢?
第一次開會,作者鄧彧(人稱“鄧鄧”,或者“或三撇”),以和筆下人物相似度百分之八十的樣貌出現(xiàn)。從最有親近感的《臺灣小角落》開始,我們聊起關(guān)于創(chuàng)作的初衷,原本以為這是一個小吃系列,但他是這樣說的:“這開始于對輪子的觀察記錄,有天從便利商店出來,看到對面的車輪餅攤車,口味手寫招牌高高低低地垂掛著,深灰綠色的車棚頂由上而下延續(xù)到改造的機車車頭,綠色配色在整體占了恰到好處的比例,看到眼前攤車老板用心打造賴以為生的工具,內(nèi)心感到佩服和尊敬,原來這些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是如此被用心經(jīng)營著,每臺都是老板的精心設計。”
原來如此,也因此我們的想法迅速得到共識。有人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同意,但這些努力生活、認真工作的人,卻是城市中讓人無法忽視的移動風景。這個主軸拉出來之后,剩下來的部分就快了,由紙上行旅(觀察者),以畫筆記錄輪子(移動)和勞動的人(風景)的故事,所以單元的配置很簡單,用手推的推車,用腳踩的腳踏車,在臺灣無處不在的機車,和小生意人必備的發(fā)財車。我們一起搜尋著那些記憶中的影像,那些因地制宜而改裝的造型和熟悉的叫賣聲,就在相互的激蕩中一一被召回成形,在交換的同時,也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差異,某些已經(jīng)很少見,或是即將消失的行業(yè),像是傳統(tǒng)的賣貨郎、行動柑仔店,也在討論中成了書中一景。
雖然圖像才是主角,但仍需要透過簡要的文字說明背景,修理皮鞋雨傘的阿伯、青草茶鋪的身世、關(guān)于賣菜發(fā)財車的記憶等等,用文字讓行走于城鄉(xiāng)中的工作者,多了血肉和情感,再次鮮活地躍然于紙上,也更顯立體。在情感奔放不可自拔之余,這本書的大綱企劃、審核簽呈,以某種行云流水的速度完成通過,但難題才開始。
作者是優(yōu)秀的繪畫和設計者,但最愛往往是你的克星:
編輯:“可以畫那個車嗎?感覺好有故事喔!”
作者:“但我不想畫這個造型。”
編輯:“……”
作者:“口袋書的大小,和明信片的尺寸相近,也符合品牌印象。”
編輯:“這這這,放到平臺會消失啊啊啊!”
作者:“或許可以有比較實驗性的東西?除了內(nèi)容以外,現(xiàn)在的書的形態(tài)是否已經(jīng)飽和,是不是應該要跳脫它本身的印象?”
編輯:“書這個載體啊,就是個必須被丟到平臺、上到書架的東西,除了服務讀者,也要服務門市陳列,這么小很難陳列啊!”
作者:“附上封面,請確認!說明如下:
a主角騎著單車和狗分布在畫面的某處,運用留白的空間感和騎乘單車營造出移動的動態(tài)與瀏覽的風景。
b一排小人和主角騎著協(xié)力車,小人代表著讀者,主角則是作者,閱讀此書就像是和作者來一趟旅行。”
編輯:“很美很美,但是好像有點兒……太安靜、太抽象?”
作者:“……”(摔筆)
作者:“附上紙單,請參考”
編輯:“……”(好貴好貴)
作者:“內(nèi)頁紙用米漫。”
編輯:“手感和顏色比較對,但印務說會背印(注:因為紙張的厚度和膨松度,讓油墨從正面透到背面,稱為背印)耶。”
是的,編輯的過程中,有太多返往的討論、推翻、調(diào)整、再來一次,正因為愛很多,所以從尺寸開本、版型字體、封面構(gòu)成、選紙印刷、追加贈品,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放過,盡管好多次也覺得這樣就夠了吧!但是不停的測試和加壓后才發(fā)現(xiàn),還可以做到這個地步啊!印象中最激烈的溝通大概是“不然你們自己畫吧!”(作者留下帥氣的背影),不過終究在共同強烈的信念下,讓書順利出版。
在網(wǎng)絡時代和電子書的全面沖擊下,紙本書到底還能提供什么呢?我想,可能就是溫度吧!從每個細節(jié)中細細反復推敲,紙的觸感,印刷的深淺,在可能不會被發(fā)現(xiàn)的地方堅持,相信這樣近乎職人手工的虔誠,能提供讀者和滑動屏幕不同的閱讀樂趣和收藏價值。是街頭巷尾日常的百工剪影和路邊小食的迷人風情,是一種一直在我們身旁的生活姿態(tài),那些美好年代還歷歷在目,在一本書中細膩地被呈現(xiàn)。如果說當編輯有什么值得開心的地方,大概就是這樣,全心全意地愛著一本書,也用著最大力量,讓書抬頭挺胸地出版。可以讓我驕傲地說我曾參與過這本書的誕生,我想這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吧!也將此熱情獻給所有認真工作、努力生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