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事物總是令人向往。一本漂亮的書籍同樣也是。
執一而論,人一旦對于身旁(美麗)之物興起了占有欲,便為癡人,而我們買書的目的也從來不是僅僅為了閱讀。
說穿了,熱愛(購書)藏書的行為本身就像是患了一種無可救藥的犯癮。但凡看見喜歡的、漂亮的書,無論如何一定得買(即便是不去讀它)。類似這般自得其樂的偏執、荒謬甚至有些執迷不悟的收藏動機,局外人往往難以理解。
我猶記得數年前,在臺北龍泉街“舊香居”書店第一次看到小說家谷崎潤一郎的《夢の浮橋》《鍵》與《瘋癲老人日記》初版本的那份奪目的驚艷!裝幀形式采用平背書盒精裝,搭配封面版畫作品的刀痕墨印幽黑交錯,形成了線條流動和斑斕色塊對比、由內而外迸發著一股不可思議的魅力及律動,其間佐以樸拙飽滿的木刻文字點綴,仿佛布滿鬼氣似的生命感,不惟氣勢磅礴如滔滔大河奔流,且極富有禪味、意韻綿長。
如是熱烈奔放的木刻裝幀藝術,委實前所未見,古樸、稚拙,且洋溢著飽滿而深沉的精神力量,但讓人一見難忘,更令我自此情有獨鐘。他是日本現代版畫家棟方志功(1903-1975)。
隨之,恰逢某日午后,我在拙作《尋聲記》新書發表會上,承蒙深諳日本文學與圖書文化的作家前輩林景淵慨然相贈一冊日文舊書,初時乍見其封面圖案線條極盡癲狂、用色大膽,似有一股酣暢淋漓之氣汩汩流出,此為日本昭和十四年(1939)出版、當代文藝評論家保田與重郎(1910-1981)的大作《ヱルテルは何故死んだか》(少年維特為何死去)。豈料打開扉頁一看,竟是出自我所心儀的版畫大師棟方志功的裝幀手筆,夾頁里還附有一張棟方版畫的紀念書簽。摩挲書頁之間,仿佛染上了一層神秘而美麗的色彩,還有舊書本身特有的香氣。
“我的板畫是從樸質事物中生出來的,而不是制作出來的”,棟方志功在他晚年回顧生平創作經歷的自傳文集《板極道》書中強調,他是以木板代替畫布,以刻刀代替畫筆,在木板上直接作畫,因此稱作“板畫”。
棟方志功1903年出生在日本青森縣(與作家太宰治是同鄉),父親是打鐵工匠。棟方志功從小就非常喜歡繪畫,卻因為天生患有重度弱視,讓他很難用一般正常人的視線觀察模特兒的輪廓作畫,致使創作或觀畫時必須把整個臉部貼近畫面,而身旁周遭的人都叫他“絵バカ”(只知道繪畫的笨蛋,意即“畫癡”)。小學畢業后,棟方志功一方面幫忙家中打鐵業的工作,另一方面協助他的叔父描繪青森“ねぶた祭”(睡魔祭)①所需的彩繪燈籠與津輕風箏畫。舉凡畫中狂野而鮮烈的原始色彩,加諸晦冥神秘的線條紋樣,以及祭典期間徹夜狂歡跳舞的景況,由此孕育了他早期作品生命力和創作欲望的根源。
年少時期的棟方志功,特別崇拜印象派畫家梵高,因受其以火焰般熱情作畫的精神感召,早昔曾一度模仿梵高畫風,也和一干藝文同好結成“青光畫社”,參與創刊文學同人志《夢》,并發表模仿詩人石川啄木的短歌。二十一歲那年(1924),立志“上京”揚名立萬的青年畫家棟方志功搭乘夜行快車,手里拿著一封“帝國美術院”會員中村不折的地址之介紹信,前往舉目無親的東京大都市闖蕩天涯,且誓言“如果不能入選‘帝展’(日本官方舉辦的年度大型展覽會)的話就不回家”。
然而,在他決意走上職業畫家之路的初始并不順遂,連續四年(1924-1927年)在帝展落選的慘痛經歷,曾令他感到自責悲觀,甚至一度陷入低迷不安的情緒中。但他卻仍表現出永不屈服的骨氣與決心,一步一步勵求精進,同時也開始反省思考西方主流的“油畫”傳統之于自己存在的意義,轉而逐漸將心力投注于鄉土民俗的版畫創作,后來棟方陸續也替柳宗悅、河井寬次郎、式場隆三郎、山崎豐子、中河與一、保田與重郎、谷崎潤一郎、中谷孝雄、田村泰次郎等當代作家文人繪制一系列風格獨具的木刻封面及插圖。
據聞棟方志功的個性極為害羞、性情耿直而溫柔,可一旦遇到了知己同調,講起話來就像是連珠炮似的口沫橫飛,開心時還會情不自禁地一面自言自語、一面手舞足蹈。2008年,日本富士電視臺推出以棟方志功為傳記主角的特別劇《我はゴッホになる!愛を雕った男·棟方志功とその妻》(我要成為梵高!雕刻愛的男人·棟方志功與其妻子),劇中不僅找來知名搞笑藝人“一個人的劇團”主演棟方志功、女星香椎由宇飾演棟方之妻,而藤木直人也在此軋上一角,飾演棟方的畫家摯友澤村涼二。其中最令我深覺動容的,毋寧是男主角“一個人的劇團”在鏡頭前屢屢展現如孩童般的笑容和祭典時融入人群跳舞的身影,以及因重度近視而整個人趴在作品上,邊哼著貝多芬的《歡樂頌》邊將木板不斷翻轉回旋、手執刻刀飛快雕鑿的模樣,簡直是把棟方志功給演活了!
印象里,只見他把全副精神貫注在木板上,不停流著汗、喘著氣,生命也就如此沸騰著,可以教人感到有鬼氣,或教人覺得欣喜。
一生不求師匠、矢志宣稱“要創出以自己為始的世界風貌”的棟方志功,在他妙筆刻繪下,無論是津輕的巫女、佛境的天女,抑或地神、風神、雨神、太陽神、釋迦、文殊菩薩、婆羅門女、觀世音,皆無不盡興展露其青春泉源,如陽光燦爛般奔流著原始的情欲,且于淚流成河之后狂歌亂舞,共同交織出森羅萬象的奇想世界。
①青森“ねぶた祭”(睡魔祭),為日本東北最盛大的夏日祭典。相傳起源自公元八世紀奈良時代,當時征夷大將軍阪上田村麻呂赴東北征討時,以大型燈籠騙出當地蝦夷族,以巨大的竹子劈成細枝,作成人的形狀,糊上日本紙、畫上墨線,使用極鮮艷的黃、紅、青、紫等各種顏色的染料,再加上臘鑄成模樣而成,后來逐漸發展出驅逐鬼怪或神怪相助等許多鬼神傳說;但另有一說為,青森的夏天熱得讓人想睡,因此舉行熱鬧慶典趕跑睡魔,并祈求豐收。1980年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
李志銘
1976年生于臺北,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對人對事缺乏諂媚的熱情,工作余暇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著有《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裝幀臺灣》《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