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才曾是駐外工作17年的外交官,老伴孫麗娜退休前是北京的小學英語老師。2005年,他們得知貴州山區嚴重缺乏師資,便決定去義務支教。最初,他們支教的地點在貴州望謨縣復興鎮第二小學。他們給孩子們買來字典,并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黔西南州興義市尖山苗寨小學支教時,夫婦倆還給孩子們開設了品德課、音樂課、體育課等。以前孩子們懼怕陌生人,不愿意說話。夫婦倆通過上課、游戲和多種課外活動讓孩子們逐漸變得開朗、自信起來。苗寨的孩子們學會了普通話、學會了講衛生、懂禮貌,也了解了“世界”的含義。支教以來,兩位老人的足跡遍布貴州七八所鄉村小學。雖然山村的艱苦條件讓他們落下一身疾病,但他們卻說:“能發揮余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孩子的變化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只要還能爬起來,就會待下去。”
人物評價
近10年的志愿者生活,甘苦自知。他們選擇的山區小學,每一所都很艱苦;他們起居的鄉村住所,每一處都很簡陋。他們不是來錦上添花,他們是在雪中送炭。身居陋室,他們從不言悔。勞累成疾,他們從未言退。他們說:“只要是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我們就覺得特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