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健身人才,熱愛健身的魯論稱得上是“全能老人”,軍人出身的他習練過各種拳、劍、操,屢次在省市的健身比賽中獲獎。作為導引養(yǎng)身功的國家一級教練,魯論現(xiàn)在天天都義務地帶領著大家進行鍛煉。
在常青花園,魯論可謂“粉絲”眾多,早晨跟著他一起練習導引養(yǎng)生功和健身球的居民,經常多達近百人。雖然已經75歲了,但魯論的1米8開外的身材依然非常挺拔,“一年365天,我們天天都堅持晨練。但咱們這個隊伍隨著季節(jié)變化人數也不定,春秋兩季是人最多的時候,固定班底少說也有80人。
冬天下雪的時候也有一二十人一起鍛煉。而最少的一天只有三個人,因為那天是大年初一。”魯論笑道,“除夕我們開過聯(lián)歡會回家差不多凌晨一兩點了,初一早晨6點,我準時去晨練,原本以為就只有我一個人的。沒想到,還有兩個‘學生’也堅持來了。”
魯論老人介紹說,自己走上運動健身這條路,最開始其實是“無奈”之舉。因為年輕時吃過不少苦,他30多歲就患上了許多慢性病,于是只得開始運動健身。“我1990年專門去北京體育大學,住了一個月,學習導引養(yǎng)生功,后來,又在全國各地學習了屢次,這為我掌握健身方法打下了基礎。”
魯論還把自己的運動和健身做了個歸納——重在參與,旨在健身,貴在堅持,力求規(guī)范。正是因為幾十年來的風雨無阻,所以現(xiàn)今年過7旬,魯論老人依然精力充沛,“現(xiàn)在早已經養(yǎng)成習慣了,哪一天不練,反而會身上發(fā)軟、打瞌睡,一天都沒精神。”
說起健身,魯論總覺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他笑道,不論走到哪里,自己都想拉起一支健身隊伍,帶著大家一起鍛煉。
2007年,魯論的老伴因為直腸癌住到了腫瘤醫(yī)院,動手術、化療。因為兒女工作都非常忙,長達7個月的住院期間,一直是魯論在陪伴著老伴。“我跟老伴一起,在醫(yī)院里住了整整7個月。由于腫瘤醫(yī)院那里比較邊遠,晨練的氣氛不濃。老伴動過手術之后,略微好轉了一點,我就在那兒拉起了一支晨練隊伍。
開始的時候,是早晨我出來在醫(yī)院的院子里練導引養(yǎng)生功,別人看見了,就跟著學,我也愿意教。后來慢慢地,天天早晨6點多鐘,就有30多個人一起晨練了。隊伍中有穿著白大褂的下夜班的醫(yī)生、護士,有因為病痛早晨醒得很早的患者,還有和我一樣陪護的家屬,我的老伴身體好一些的時候,也來一起做一點簡單的運動。”
在魯論看來,其實堅持健身,不僅是鍛煉身體,更是鍛煉心理。人年紀越來越大,碰到體力上的困難,家庭里的困難,都會有決心來克服,這也是他和老伴可以勇敢地戰(zhàn)勝病魔的原因。
“我常常跟兒女們講,我退休了比上班時還忙。”魯論老人頗為自豪地說,“不僅是在晨練的時候鍛煉,我還參加了老年大學、金色時光藝術團、合唱團,還有社區(qū)的腰鼓、健身球等等活動的培訓和展示、表演。從早到晚,周一到周末,時間排得滿滿的,特別充實。”
從去年開始,魯論還在藝術團里學習起踢踏舞。75歲的老人家跳踢踏舞?見記者一臉的詫異,魯論立即起身小秀了一段。“我非常喜歡跳踢踏,在老年人里面,我算是學得快的了,也是因為常年堅持健身,所以本身比較靈活吧。但是,畢竟年紀大了,前段時間腰肌勞損,起不了床。可是躺了幾天好了,我還是想繼續(xù)學,感覺這種舞跳起來特別有精神。”
因為健身,魯論不僅比上班時忙碌,朋友也比以前多了許多。“健身真的是可以廣交朋友的。”他笑道,“別看我們老兩口年紀大,可是我的生活中,可以說是沒有困難,這都是因為朋友遍天下。
通過一起健身交的朋友,都是很真誠的,大家都會以心換心的互相幫助。就以我們社區(qū)來說,天天早晨跟我學導引養(yǎng)生功的,有修鞋子的,有攝影愛好者,有知名老中醫(yī),有高級工程師,家里不論是什么東西壞了,或者身體有什么不舒服,朋友們都會主動的來幫忙。
說個笑話,就是早晨出門過個早,一碗面吃完了,要付錢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已經被別人搶先了,雖是幾塊錢的小事情,然而會讓人心情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