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中的蠟燭。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賞析: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相思之情,在悲傷、痛苦中飽含著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主人公對意中人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不能相聚帶來的痛苦,仿佛燭淚,直到蠟燭燃盡而干。詩人用兩個比喻將如此復雜的心情完美詮釋,可見其想象力之豐富。
現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兩句常用來贊美老師,歌頌他們對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的感人精神。
2.過生日為什么要吹蠟燭?
有說法稱這一習俗源于古希臘。在古希臘,人們對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十分崇拜,每年都要為她舉行生日慶典,在祭壇上,供奉用面粉和蜂蜜做成的蛋糕,上面還要插上很多點亮的蠟燭。古希臘人將蠟燭發出的光亮,比喻成月亮的清輝,以表示對月亮女神特殊的崇拜之情。后來,古希臘人在慶賀自己孩子的生日時,也在桌子上擺上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許多點亮的小蠟燭,而且還增加了吹滅蠟燭的儀式。他們相信,燃燒著的蠟燭具有某種神奇隱秘的力量,當過生日的人在心中默默許下一個心愿時,只要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便可如愿以償。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并且在許多國家流行開來。
3.為什么要點燃蠟燭來祈福?
通過點燃蠟燭來祈福,是祈福者對未來寄予希望的一種儀式。希望燃燒的蠟燭,能給自己帶來光明,帶來幸福。光明能給祈福者以勇氣,光明能給祈福者照亮前進的道路。
中國從古代以來就有用蠟燭、紙錢等祭拜已經離世的人的習俗。據說人死后是到地府去了,他們吃的是蠟燭、紙錢等燒掉的東西。而且民間有很多關于蠟燭祈福的說法,如蠟燭燃燒時發出的火光指引著逝者的亡魂歸來;蠟燭燃燒時冒出的煙會送逝者早登極樂世界,等等。
現在,有人因意外事故、自然災害等而失去生命或生死未卜時,人們會自發在公共場合點燃蠟燭為其祈福。這是祈福者對不幸者的祝福,彰顯出現代社會人們的文明素養。
此外,你還知道在哪些場合中會點燃蠟燭?其背后又代表了哪些文化?請查閱資料并與同學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