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熬過前幾年的寒冬,中國的光伏產業今年開始出現回暖跡象,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正蓬勃興起。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利好政策的推動下’“互聯網”這把火已經開始燃向光伏產業,許多光伏公司和投資者正在探索互聯網能源新模式,“互聯網+光伏”正在改變光伏產業的“今天”與“明天”。
分布式光伏進入快車道
過去,國內光伏產業主要發展集中式大型地面電站。截至今年3月,我國完成了集中式光伏規劃目標,但分布式光伏的完成情況并不樂觀——僅完成規劃目標的26.65%,兩者差距巨大。在歐洲,應用光伏發電的大型地面電站僅僅占30%的應用容量,而屋頂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占70%。隨著近幾年國家對分布光伏發電的政策支持,不管是從土地資源稀缺、能量有效利用等因素分析,未來分布式電站將成為主要發展方向。
2013年8月,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施0.42元/千瓦時的補貼政策。2014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明確指出在項目備案時可選擇“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或“全額上網”,其中“全額上網”項目的全部發電量由電網企業按照當地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收購,分布式光伏的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下發《2015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全年新增光伏建設目標為17.8GW,比去年實際完成量提升68%。作為光伏發展的重點,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及全部自發自用地面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將不限制建設規模,光伏電站建設獲實質性推動。之后全國各地又出臺光伏扶貧等系列扶持政策,山東、陜西、新疆、湖北、江蘇、河北等多地出臺了地方性光伏扶持政策,分布式光伏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其中,上海去年5月推出了補貼電價政策(地方補貼0.42元/千瓦時),算得上內地地方性補貼力度相對很給力的地區。國家和地方雙重政策刺激下,上海家庭屋頂光伏項目的安裝量也在直線上升。分布式電站承建方航禹太陽能科技坦言上海去年的安裝量就已達數百戶之多,遠超2013年,推廣屋頂光伏項目較以往輕松許多。
63萬元企業光伏4.5年回本
家住上海普陀區的吳小姐在2013年就安裝了一套個人光伏發電系統,此后陸續收到了補貼。吳小姐的光伏發電項目是三千瓦,總計投資了三萬元,發電量為1589千瓦時,發電四個半月。這期間,她獲得了總計572元的光伏發電補貼,上網電費為477元,自用電費節省了362元,收益為1420元。目前在上海,家庭屋頂光伏電站安裝人群以別墅居民為主。上海實施的是階梯電價,第一檔是0.617元/千瓦時(3120千瓦時/戶‘年,下同),第二檔(用電量3120千瓦時—4800千瓦時)的執行電價是0.677元/千瓦時,第三檔為0.917元/千瓦時。而別墅電費大約是在第三檔。
航禹太陽能科技負責人稱,安裝了光伏電站之后,所有屋頂所發電量是自發自用,每發一千瓦時,國家、地方給個人安裝者的補貼總計0.82元(0.42元+0.4元),而0.917元每千瓦時的原電費就不必再交了,“如果屋頂上還有自家沒用完的多余發電量,還可輸送至電網。”
考慮到經濟收益,一些企業也開始考慮安裝光伏設備。一家位于松江的民營服裝企業貝石特山,就在廠房屋頂架著64千瓦的分布式光伏設備。光伏系統每月可發電6000余度,能滿足企業14%的電力需求。這意味著該公司一年不僅可以向國家電網少交近九萬元的電費,還能獲得約4.8萬元的補貼。兩項相加,便是每年14萬元的直接收益。考慮到整套光伏系統的總投入是63萬元,企業只需四年半的時間便能收回投資。而接下來的20年,按照保守估計,這套光伏系統還能為企業每年帶來至少十萬元左右的凈收益(電費不漲價情況下),總計約200萬元。
貝石特山的光伏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Solarzoom光伏億家,則搭上了分布式光伏的順風車,其創始人劉昶宣稱:“2015年是中國全民光伏時代的元年”。
大數據優化運維
工信部網站2015年1-s月電子信息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情況顯示,光伏相關行業投資回升,同比增長62.8%,比1-4月高0.8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66.6個百分點。可見,光伏行業正在回暖,而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崛起,又開始讓人們關注到電站的運營市場。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累計的光伏裝機總量在28.05GW左右,而按照運維成本一般占光伏電站收入的8%來計算,每年光伏電站運維市場規模將接近34億元,這意味著市場對電站的運營維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不少光伏公司正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互聯網,試圖用大數據來影響光伏行業的運營與管理。
今年4月1日,國內的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宣布與“阿里云”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利用全新發布的“智慧光伏云iSolarCloud”平臺,可管理總計100GW的光伏電站,支持地面、屋頂以及戶用各種類型的應用,每年預計可提升光伏電站收益3%-7%。
此次陽光電源涉足互聯網,被行業認為是光伏互聯網合作邁出堅實的一步。陽光電源副總裁趙為稱:“光伏發電將從單一的電站管理進入集團化電站管理階段。”
去年5月,協鑫集團先后宣布了與“中民投”合作建立100億元基金、將分拆光伏電站業務借殼上市的港股公司森泰集團正式更名為協鑫新能源的消息。業界認為,這意味著協鑫集團初步為光伏下游應用業務(地面電站及分布式)搭建了銀行貸款、上市公司兩個融資平臺,并試圖通過一種新模式促進分布式光伏應用的拓展。
協鑫集團目前已經建成并布局“六位一體”能源微網、清潔能源電商交易平臺、能源智能建筑、區域能源互聯中心、“能源+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在從多晶硅到光伏電站全產業鏈生態圈的構建中,互聯網將成為協鑫集團整合金融、產業、市場及服務等各種資源的重要工具。
此外,數月前,作為能源互聯網技術服務提供商的遠景能源,也推出了以太陽神名字“阿波羅”命名的第三方光伏電站管理云平臺。該平臺借助大數據和高性能計算技術,以云服務的方式為行業提供免費平臺,助力投資商、開發商全面管控新能源投資風險。遠景能源想做的不僅僅是電站監控,而是打通光伏電站的數據產業鏈。按照遠景能源的設想,未來投資人如果有收購光伏電站的意向,通過阿波羅平臺即可了解運營數據再由遠景能源根據風控標準,給出電站的第三方估值作為交易參考。
互聯網金融破解融資難題
借力“大數據”來維護運營光伏設想很美好,但是作為中國光伏行業發展的未來——分布式電站所占比例依然很小,其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融資。和歐美等國家的項目相比,我國光伏項目的融資利率一般要高出2-4倍。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分布式項目太分散”則是現階段制約其放貸的最大瓶頸。分布式光伏電站個體太分散,且每個屋頂的所有權和經營模式、所處地域的電費補貼都不一樣,使得金融機構的參與存在操作層面的障礙。加之工程安裝公司規模小、施工質量參差不齊等,令融資機構對光伏項目更加慎重。
而對開發運營商及工程安裝公司(EPC)來講,做小型電站和大型電站人員配備和項目流程幾乎相同,付出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都差不多,然而如果大團隊專注在小型分布式電站開發運營,人力成本及收益風險將大幅提高,因此企業對小型項目避之不及。
在很多業內人士來看,互聯網的介入或許會讓光伏融資難的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SPI陽光動力能源互聯網股份公司董事長彭曉峰,在調查了多個發達市場案例后發現,電力投資是所有投資里面回報最安全的,“基本上歐美大量的電站資產是持有在基金、銀行和保險基金手上,因為資產回報非常穩定。目前太陽能資產評級跟國債是一個級別。”所以他決定籌備國內首款以光伏電站為投資標的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綠能寶。
據悉,綠能寶目前的模式是,用戶按份購買已經建好或者待建的太陽能電站電池板,然后按月穩定收取光伏電站發電產生的收益,建好的為9%,待建的為10%。作為國內首款以光伏電站為投資標的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綠能寶上線兩個月的融資額就達將近兩億元。
彭曉峰表示綠能寶是解決中國分布式發電電站建設融資難的平臺,希望借此把互聯網金融和新能源結合在一起。
招行首涉光伏信貸
去年2月,招商新能源集團旗下聯合光伏攜手國電光伏和網信金融(眾籌網)等,在深圳共同啟動光伏互聯金融戰略合作,希望通過互聯網眾籌的新模式在深圳前海新區聯合開發全球第一個兆瓦級的分布式太陽能電站項目,這是國內光伏電力行業與互聯網金融的第一次牽手。
而在招商銀行總行戰略客戶二部副總經理杜毅看來,分布式光伏要變成有吸引力的生意,商業銀行需要控制風險,也需要信息匯總和對稱。這個時候,一個專業化的互聯網平臺就應運而生。
互聯網平臺尋找資金方,而銀行也尋找有穩定收益的信貸業務,于是招商銀行和光伏產業互聯網平臺Solarzoom光伏億家的合作有了契合點。今年6月25日,雙方在上海簽署了兩項合作協議:“招商銀行與Solarzoom光伏億家戰略合作協議”,“招銀國際(招商銀行全資子公司)與Solarzoom光伏億家股權投資協議”。
這意味著,全國范圍內,在Solarzoom平臺上申請融資的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通過Solarzoom的資質審核之后,可以獲得招商銀行五年期的無抵押貸款,單個項目的貸款額度為50萬-3000萬,相當于70KW-5000KW的裝機量,對應屋頂面積差不多是1000-10000平方米。在當天,首批通過該光伏信貸模式向招行融資的分布式電站項目也進行了項目合作儀式簽約,合作企業包括漢能控股集團、浙江愛嬰時、蘇州航天特譜等。
在此之前,銀行對于分布式光伏電站領域則鮮有涉獵。招商銀行此次大膽出手,首次涉獵分布式光伏領域。
Solarzoom的獨特新模式
2014年底轉型為光伏電商和分布式電站的融資交易平臺SOLARZOOM,需要成為分布式光伏市場中承載小微貸款的載體,這就要求它具有三個功能:1、采購與銷售交易撮合;2、信息對稱;3、一定的資金融通收付功能。杜毅稱,Solarzoom本身就是一個入口,從BBS開始就有自己的會員和流量,如果屋頂業主有安裝需求,那Solarzoom就給其提供一攬子的計劃解決方案,銀行只是一整個“服務鏈條”中金融服務的一環,是金融的服務商,借助Solarzoom平臺撮合交易,將金融資源配給到客戶端。
光伏億家Solarzoom稱其業務模式有些像“京東”+“阿里巴巴”。像京東模式,是因為Solarzoom在做光伏組件的電商,企業和個人可以在網站上采購設備;同時,在Solarzoom平臺上進行融資申請的項目,組件必須從Solarzoom的電商平臺采購,保證原廠原單,并且擁有25年組件質量保險。而像“阿里巴巴”的模式,則是指,Sohzoom在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建設過程中,扮演屋頂業主和EPC公司之間多功能的第三方平臺,提供EPC廠商目錄推介、融資、施工監測、中立交易、電站檢測和后期運維等服務。
具體地說,如果一位戶主要給自己的屋頂安裝光伏電站,他可以在Solarzoom的網站上尋找EPC供應商,并獲得電站施工監測和后期維護等服務。另外,戶主可以在Solarzoom網站上提交項目申請,通過Solarzoom的信用審核之后,此項目就能獲得招行的無抵押貸款(首付30%,五年期,利率7%),有點類似于按揭買房。和按揭買房不同的是,這是一門可以盈利的生意,且收益率并不小,貸款還清之后,年收益率可以達到40%。
整個貸款的操作流程也和房貸有差別,此項電站安裝工程款并不直接支付給EPC工程公司,而是在電站完工且成功并網之后,在Solarzoom的鑒證及項目監管下才能通過銀行將工程款打入EPC公司的賬戶。所以在這過程中,Solarzoom扮演了支付寶的角色。
而傳統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市場,類似于家裝市場,屋頂業主和EPC工程公司直接交易,由于光伏設備供應商和EPC工程公司資質參差不齊,沒有專業知識的業主很難鑒別和選擇;同時,很多時候EPC工程公司墊資修建電站又容易導致大量的尾款,甚至壞賬。所以,EPC工程公司資質及光伏設備質量不過關,以及項目業主的信用問題,都成為制約分布式光伏普及,以及影響銀行貸款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