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3月6日表示,支持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等公司交叉持牌,正在研究銀行在風險隔離的基礎上申請證券牌照的情況,目前尚在研究中,沒有時間表。
兩個多月以來銀行將獲得券商牌照的傳言得到證監會的回應后,卻因為“沒有時間表”導致市場更多猜想。原本就已控股華福證券的興業銀行被外媒傳出“即將收購華福證券”,“烏龍”消息迅速攪動A股市場,直接導致3月9日銀行股大漲,券商股集體大跌。
由于證券牌照放開給銀行極具想象空間,資本市場達成了默契:帶著敏感的神經,股民用發達的嗅覺捕捉“靴子何時落地”的消息,隨時準備迎接下一波漲勢“狂歡”。而銀行、券商等當事者的態度卻冷靜得多。
業內人士稱,“除了IPO和股市交易,銀行早就能干目前中國券商的所有業務。”
盡管監管層在官方場合的表態中稱,“沒有時間表”,但是《投資者報》記者從一位接近證監會的管理層人士那里得知,券商牌照相關管理規則的征詢意見稿監管部門會簽流程已走完,今年上半年有望正式頒布實施。
靴子有望上半年落地
1995年《商業銀行法》出臺了分業經營的管理規定,自從證券業務與銀行業務分開。
為適應市場和經營環境的變化,2003年進行了修訂,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安壽輝告訴《投資者報》記者,仍未改變分業經營的原則,最后加了一句“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然而,銀行業務與其他金融機構并非“涇渭分明”。目前不少銀行的全牌照布局開始搭建,獨缺“境內券商牌照”。
截至目前,包括中、農、工、建、交行在內的五大行以及招商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等7家銀行直接或間接持有券商牌照。除國開行于2010年8月在北京成立國開證券外,另外6家銀行均通過子公司間接持有券商牌照。中國銀行通過子公司中銀國際控股中銀國際證券和國開證券兩家取得境內銷售資格,其余5家為香港券商。
一位接近證監會管理層的消息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券商牌照相關管理規則的征詢意見稿監管部門會簽流程已走完,今年上半年有望正式頒布實施。
業界反應“冷冰冰”
當外界還在熱議金改又將邁出重要一步的時候,業界反應冷靜得多。《投資者報》記者隨機詢問十幾家商業銀行工作人員,超過7成認為短期來看,證券業務對銀行收入的增加并不會起到多大作用。
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到,以招商銀行為例,去年投行部盈利不足全行利潤的1%。“證券業務在銀行的體量很小,即使取得證券牌照,對整個收入的提高也不會太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銀行工作人員表示。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證監會消息發布一周了,而銀監會并未有任何表態,“混業經營牽扯到監管部門的利益,這個調整未必容易。”
中金公司發出報告稱,“銀行做券商就像大象踩螞蟻。” 中國銀行持有內地全牌照券商中銀國際證券37.14%的股權,但中銀國際證券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并未顯著提升。2014 年證券業收入2602 億元,據估算,如果牌照完全放開,商業銀行最好情況下能獲得25%~30%的收入份額,按照40%的凈利潤率,這只相當于銀行業2014 年凈利潤的1%~2%。
對于類似中銀的金融控股模式,中金公司指出,這種與全能銀行模式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即銀行不僅經營銀行業務,而且還經營證券、保險、金融衍生業務以及其他新興金融業務:在金融控股模式下,從商業銀行進入基金、信托、保險等行業的經驗來看,雖然這些子公司憑借母行的渠道和客戶優勢獲得快速發展,但并未顯著削弱行業內領先公司的競爭優勢。
一方面是現實中的“冷水”,另一方面,在多數銀行的高層部署規劃中,“螞蟻也是肉”,證券業務占據重要決策位置。早在2013年年初,平安銀行就宣布實施“四輪驅動”戰略,即通過打造投行業務和公司業務、零售業務、資金業務一起構成平安銀行快速發展的“四輪驅動”。而僅僅一年時間,效果凸顯,據申銀萬國分析稱,受益于投行業務快速發展,2014年上半年平安銀行代理及委托手續費、咨詢顧問費同比高速增長472.8%和162.6%。
拿牌照不易,經營更不易。短期的高增長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和成熟的投行業務相比,銀行的投行部門顯得“小巫見大巫”。
中金報告認為,牌照開放將從投行業務開始,2015 年放開經紀業務牌照的概率很小,交行和興業最有可能先行進入證券行業。2014年經紀業務收入占比 40%,投行收入占比 9%,投行業務將是最早對商業銀行開放的領域。
宋清輝表示,銀行取代券商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在證券行業分化加劇的背景下,只有具備創新能力的大型券商和積極謀求轉型的中小型券商才能夠生存下來,其他投行若要生存下來,必須具備復雜產品的設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