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陽
摘要: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是積淀著華夏民族生活方式、造物理念等諸多文明信息,特有的文化符號。它在當代文化傳播環境下表現為實用、審美、象征等多重功能的復合體,它以文化符號的形式,成為當代人精神與物質生活的內化與需求,并以動態化的表現形式豐富了其符號化特質,展示出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民間藝術;符號;文化傳播;展現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是華夏民族數千年生活方式、文明積淀的集中體現,以此形成的符號化語言以不同文化形式仍與當代社會環境緊密相連,并在當代文化傳播環境下顯現得更加豐富多彩。它既表現為特定文化情境下的民俗現象,又表現為被現實需求所裹挾的生活形態。諸多民間藝術符號并不是在靜置中體現它的功能,而是在特定的過程中,以動態化的時空存在形式進行著功能的展演。
一、民俗語境下民間藝術符號的功能表現
民俗是民間藝術生存的土壤,它與諸多民俗活動緊密相連,民間藝術符號是民俗活動展演的物質性媒介。在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中,都有民間藝術符號貫穿其中,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民俗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和風俗習慣孕育了民間藝術,而民俗也借助于民間藝術這種有形的符號載體得以呈現。民俗活動主要包括歲令時節、宗教儀式、人生禮儀、婚喪嫁娶和游藝活動等類型。大多數民間藝術符號都依附于民俗活動而存在,是一種有形的、具體化的民俗事象。無論是新年的年畫、窗花、門箋、棗山饃、元宵的燈彩,舞獅,還是婚禮上的繡花枕、繡鞋,兒童生日的禮饃,以及上梁立柱的面花等等,這些民間藝術符號都是藉于民俗而形成、存在和發展,而且大都與祈福禳災、驅邪避惡的民俗活動有關,至于許多民間服飾、器具、宅居、燈彩等也與民間生產生活習俗以及居住、游藝等習俗密切關聯。人們處于具體而生動的文化情境中,藉借著民俗文化的特有氛圍進行著不同于平常的相互交往和交流,以一種群體的方式體味著民間藝術符號所指代的或所象征的民俗內涵,共同體驗民俗生活中的符號功能。
民間藝術符號不僅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民俗活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體現出了它的生活內涵及其民俗功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民間藝術符號不僅具有作為藝術所具有的一般的功能,而且具有高揚民俗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的作用。在眾多的民俗活動中,民藝以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強化了民俗的活動情境,增添了民俗活動的趣味,使處于民俗活動整體過程中民間藝術符號更具有動態感和藝術性。因此,在這種特定的民俗情境中,民間藝術首先是被視為動態的可視、可觸、可感的民俗事象,而不僅僅是一種靜態的藝術形式。
二、符號功能的“出場”與“離場”
民間藝術作為生活整體的一部分,融于生活的情境之中,并在民俗活動的動態過程中完成它的功能作用。民間藝術品類和樣式之所以在民眾生活和民俗活動情境中才能體現其豐富多樣、深沉厚重的文化內涵和功能,是因為當民間藝術伴隨著民眾生產生活的時候,它是作為民俗活動的內容與媒介這樣一種符號形式,以“出場”和“離場”的姿態在動態的、流動的、連續的時空中完成功能展演的整個過程。與現在博物館里陳列的諸多民間藝術符號,比如紙扎、皮影、風箏,與其在焚化、表演、放飛的民俗活動中呈現的藝術形態有質的不同。戲曲在民間的廣泛傳播,除了依靠戲曲唱腔,還借助了臉譜、服飾等造型藝術的形式而進行,這些造型藝術新式既是戲曲內容的一部分,同時又是視覺藝術的完整表現。民間戲曲表演所展示的臉譜、道具、木偶、皮影等承載了象征意義,但只有作為造型藝術的這些民間藝術符號參與表演的過程,才能體現出它深沉的語意內涵和審美功能,其延伸的認知、啟蒙、教化、娛樂方面的功能才得以真正發揮,從而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的審美心理需求。一件泥叫虎,發出不同的叫聲調動玩者的聽覺與游戲興趣,兒童在推拉玩耍的過程中是活動的、變化的。即使在空間中相對處于靜態之中的民間藝術符號,傳統春節儀式中的“送灶王”的民俗活動,從揭下舊灶王圖符到舉行送灶王儀式,到貼上新的灶王圖形來迎接新灶王,然后把舊的灶王圖像焚燒送其上天匯報凡間一年的功過,在這里,作為主要象征意義功能的實現是在儀式的動態中實現的。其他具有實用功能的一些民間藝術符號,其造型的審美性與功能的合理性也并非靜態所能完全體驗到的。如浙南農村使用的鵝形木盆鵝兜,鵝頭鵝頸的曲折流暢作為提把,與底部水盆巧妙結合,造型優美,提起時木盆是水平的,鵝頭處于重心位置,其設計的巧妙在于將對民間藝術符號的功能轉化成動態的體驗過程,從而把握其符號完整的功能意義。
民間藝術符號是生活的一種存在形式,是生活情境本身,它依附于民俗,其動態過程的表現的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也是功能作用展演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無論是玩具、舞具,春節的門箋、剪紙,還是祭祀活動中的紙扎,其實用、象征和審美功能是以展演時的“出場”作為功能作用的開始,以“離場”作為功能作用而完成,這種功能展演既是時間與空間的維系,也是動態與靜態的結合。在其傳播過程中,只有在特定的過程情境中才能展現出它們全面整體的內涵價值,如果脫離了生活情境和存在的時空場域,將無法解讀其完整的功能意義。
參考文獻:
[1]潘魯生,唐家路.民藝學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2]胡飛.藝術設計符號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