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試驗在基礎日糧基礎上,分別設計添加50 %吉他霉素組、500 mg/kg包膜丁酸鈉組、300 mg/kg包膜丁酸鈉組+50 %吉他霉素組和對照組5種不同添加組合的飼料飼喂肉仔雞,以研究腐植酸對肉仔雞生產性能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其中對照組的料肉比最高,從高到低依次是對照組>抗生素組>500 mg/kg包膜丁酸鈉組>300 mg/kg包膜丁酸鈉組>300 mg/kg包膜丁酸鈉組+抗生素組。從本試驗來看,包膜丁酸鈉具有促進肉仔雞生產性能提高的效果,肉仔雞配合日糧中添加300 mg/kg包膜丁酸鈉組鈉的效果最佳,同時與50 %吉他霉素具有配伍作用。
關鍵詞:包膜丁酸鈉;肉仔雞;日增重;料肉比
短鏈脂肪酸在動物體內起主要作用的是丁酸。丁酸具有揮發性,在飼料中直接添加,易揮發,無法保證其效果,因此,目前普遍采用丁酸的鈉鹽來補充丁酸。丁酸鈉是腸道粘膜上皮細胞增殖的主要能量來源[1],可促進小腸粘膜的生長發育,增強黏膜的通透性,從而提高小腸消化吸收功能[2];還能修復受損的腸道上皮細胞,調節后腸道水鹽平衡,降低動物的腹瀉率,在生產實踐中已經具有較好的使用效果[3]。丁酸是一種短鏈揮發性脂肪酸,能促進小腸杯狀細胞增殖,改善小腸黏膜上皮細胞的形態結構,維持小腸黏膜結構的完整性,維護小腸黏膜發揮正常的屏障作用在腸道后段丁酸在改善胃腸道機能,提高動物生產性能。由于丁酸具有游離性和揮發性的特點,在“無保護”狀態下則會在胃腸道的前段很快地被吸收。若能在小腸后段和大腸內緩釋出,效果更理想。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外學者就已經觀察到短鏈脂肪酸鈉鹽影響瘤胃營養代謝及其消化能力。在畜禽日糧中添加酸化劑丁酸鈉也可以促進動物生長、降低料肉比、改善動物腸道內微生物區系以及調整動物腸道菌群的生態平衡,提高其機體免疫力[4]。2004年丁酸鈉被農業部列入《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可部分替代抗生素,起到酸化、維持胃腸道微生態平衡調節、調節電解質平衡及增加誘食等作用,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2]。很多研究都曾報道過飼用抗生素的添加能夠增加小腸絨毛高度和絨毛高度與隱窩深度的比值而絨毛高度的增加可以增大吸收面積,使得生產性能得到相應的提高[4]。本試驗以此為目的展開研究,研究包膜丁酸鈉在肉雞生產中的應用效果。同時,通過對丁酸鈉進行預處理和制粒,提高其在飼料中的混合均勻度,并避免在飼料中直接添加后,對感官性狀的明顯改變。為包膜丁酸鈉在畜牧養殖業中的替代抗生素提供進一步的試驗依據。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和地點
試驗于2013年5月~7月在甘肅酒泉天河養殖合作小區進行。
1.2 試驗材料與試驗動物
科寶肉仔雞,購自于張掖種雞場。
包膜丁酸鈉顆粒(商品名CM3000,以下簡稱CM3000)由杭州康德權飼料有限公司提供。白色顆粒,40~60目,丁酸鈉含量≥30 %。將CM3000顆粒按比例混合均勻,配制于配合顆粒飼料中。
1.3 試驗設計與日糧組成
試驗日糧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33-2004的標準配制。由酒泉天河飼料有限公司公司生產并提供。0~2周齡用Ⅰ號料,4~6周齡用Ⅱ號料,7周齡用Ⅲ號料。其日糧配方與營養水平見表1。
試驗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分組設計方案。隨機將1 000羽健康科寶商品代混合雛雞分成5組,每組各200羽(按雛雞密度),分為5個重復,每個重復40羽雞。試驗Ⅰ組,基礎日糧+50 %吉他霉素;試驗Ⅱ組,基礎日糧+300 mg/kg CM3000水平;試驗Ⅲ組,基礎日糧+500 mg/kg CM3000水平;試驗Ⅳ組,基礎日糧+300 mg/kg CM3000水平+50 %吉他霉素;試驗Ⅴ組,基礎日糧。飼養密度為10羽/m2,經測定1日齡雛雞體重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設計見表2。
1.4 試驗雞的飼養管理
試驗采用地面+網上平養。試驗舍初始溫度在35 ℃~36 ℃之間,濕度保持在65 %~70 %左右,試驗雞運抵后,按表2試驗設計方案分組,記錄初重。試驗雞采用自由采食和飲水,1~2日齡采用24 h連續光照,光照強度為30 lux,3日齡后采用23 h光照,光照強度為18 lux。采用控制舍內溫度,按常規程序執行免疫程序,新城疫、腎型傳支、傳支和法氏囊免疫。定時對舍內進行清掃消毒。
1.5 試驗測定項目與方法
1.5.1生產性能指標
分別在0、14、28、42日齡稱量試驗雞的體重(空腹8 h,不斷水)。按重復記錄和計算平均體重、日增重、投料量、剩料和耗料量及料肉比。
1.5.2 死淘率與原因分析
記錄淘汰與死亡雞只數、死亡時間、體重,并根據死淘雞只的臨床表現和剖檢的病理變化,分析與確定死淘原因。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CM3000對白羽肉仔雞生長性能的影響
2.1.1 日糧中添加CM3000對肉仔雞增重的影響
由表3可知,抗生素和CM3000均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肉仔雞各階段的體重及成活率。0~3周齡,與Ⅴ組相比,Ⅰ組、Ⅱ組、Ⅲ組和Ⅳ組體重有所提高,其中Ⅰ組、Ⅱ組、Ⅳ組和Ⅴ組間差異顯著(P<0.05),其余各組間差異不顯著;3~6周齡,與Ⅴ組相比,Ⅰ、Ⅱ、Ⅲ和Ⅳ組體重有所提高, Ⅲ組和Ⅴ組間差異顯著(P<0.05),其余各組間差異不顯著;6~7周齡,Ⅰ組、Ⅱ組、Ⅲ組和Ⅳ組體重相對于對照組均有所提高。其中Ⅰ、Ⅱ組與Ⅴ組間差異顯著(P<0.05),其余各組間差異不顯著。從全期成活率來看,Ⅰ組成活率最高,為99.5 %,Ⅴ組成活率最低,為96.5 %,Ⅱ、Ⅳ、Ⅲ組次之。
2.1.2日糧中添加CM3000對白羽肉仔雞平均日增重的影響(ADG)
由表4可知,全期Ⅰ、Ⅱ、Ⅲ和Ⅳ組的日增重與Ⅴ組相比均有升高的趨勢。0~3周齡,各組間差異不顯著;3~6周齡,Ⅲ組最低,其它各組分別比Ⅲ組的日增重有所提高,且各組間差異不顯著;6~7周齡,Ⅳ組與Ⅴ組差異極顯著(P<0.01),Ⅳ組與Ⅲ組差異顯著(P<0.05);從全期來看,Ⅱ和Ⅳ組與Ⅰ、Ⅲ組差異極顯著(P<0.01)。
2.1.3日糧中添加CM3000對白羽肉仔雞料肉比的影響
由表5可知,CM3000飼料添加劑組在料肉比方面明顯優于抗生素組和對照組,從全期來看,Ⅱ組、Ⅲ組、Ⅳ組與Ⅰ組、Ⅴ組差異極顯著(P<0.05)。其中對照組的料肉比最高,從高到低依次是對照組>抗生素組>500 mg/kg CM3000組>300 mg/kg CM3000組>300 mg/kg CM3000組+抗生素組。
2.1.4 CM3000對肉仔雞平均日采食量的影響
由表6可知,CM3000和抗生素均對肉仔雞的采食量有一定的影響,從全期來看,抗生素組和CM3000組的采食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Ⅲ組與Ⅴ差異顯著(P<0.05)。
3 結果與討論
王繼鳳等研究表明,丁酸鈉可促進小腸杯狀細胞增殖,維持小腸黏膜結構的完整性,從而使小腸黏膜發揮正常的屏障作用;另外,丁酸鈉還可提高腸黏膜的免疫水平,進而促進了動物的消化吸收,提高其生產性能[5]。鄒楊等(2011)在肉雞日糧中添加兩種劑型丁酸鈉對1~21日齡肉仔雞有降低采食量,提高日增重的作用,對后期沒有影響,料肉比分析表明丁酸鈉有降低料重比的趨勢,但無顯著差異(P>0.05)[6]。李凱年(2006)比較了飼喂桿菌肽與丁酸鹽對肉雞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統計不顯著[4]。但是,飼喂桿菌肽的肉雞比其他處理組重。0.2 %丁酸鹽的添加對采食量沒有不良影響,且在該組記錄到最高的胴體重,其影響比飼喂0.1 %丁酸鹽的肉雞顯著(P<0.01)。并指出丁酸可以作為桿菌肽抗生素生長促進劑的替代品,使肉雞保持正常的生長性能。羅海祥(2006)研究發現0.1 %丁酸鈉的添加即改善了斷奶仔豬的消化吸收功能,促進仔豬生長,降低腹瀉的發生率和料肉比[7]。從本試驗來看,CM3000具有促進肉仔雞生產性能提高的效果,肉仔雞配合日糧中添加300 mg/kg的CM3000的效果最佳,同時與抗生素50 %吉他霉素具有配伍作用。其作用機理需要進一步展開研究。如果使用包膜的生產工藝,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損失和浪費,有可以適當降低添加量的可能。
參考文獻:(7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