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仔豬腹瀉是一種多因素致病的復雜性疾病,在養豬業危害中居首位,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導致飼料報酬率較低、仔豬成活率下降、生長緩慢、生長發育停滯(僵豬),甚至死亡,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根據仔豬腹瀉發病的原因,制定了科學合理的綜合防治措施,旨在幫助養殖者有效防控仔豬腹瀉,提高仔豬成活率,增加豬場的出欄頭數,提高經濟效益。
關鍵詞:仔豬;腹瀉;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1.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5)10-0028-02
仔豬腹瀉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非傳染性腹瀉和傳染性腹瀉。非傳染性腹瀉通常是因為腹部受涼、采食過多、斷奶應激、運輸應激、氣候應激等引起,此外哺乳仔豬奶水不足、母豬有乳腺炎、欄舍陰暗潮濕、嚴重缺鐵性貧血等也可以引起腹瀉;傳染性腹瀉主要是由于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等感染引起。
防治仔豬腹瀉要認真分析發病原因,采取綜合性的措施,全面進行防控。首先,由于仔豬腹瀉的發生、發展與飼養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注意保持豬舍及用具清潔衛生、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的營養結構、清潔環境衛生。其次,一旦發生仔豬腹瀉應立即隔離治療,及時清除糞便及雜物,防止病原的傳播,注意仔豬的防寒保暖,把握好仔豬的初乳關,增強母豬和仔豬抵抗力。再次,禁止從疫區引進豬只,對于還沒有患病仔豬可用仔豬腹瀉弱毒疫苗或滅活苗進行預防接種;為病豬提供清潔充足飲水,做好豬場內防鼠滅鼠工作,防止污染飼料和水質;盡量采用能夠促進仔豬消化器官消化吸收的飼料,防止采食異物,最好采用網床進行飼養管理。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時,還需采取以下綜合防治措施。
1 非傳染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1.1 仔豬消化機能不全引起腹瀉的綜合防治
1.1.1 添加酶制劑
酶制劑可以彌補仔豬體內各種消化酶的缺乏,保證仔豬的正常生理功能,清除因消化不良而引起的腹瀉。
1.1.2 添加有機酸
有機酸可以降低消化道內的pH值,增加胃內酸度,提高蛋白酶的活性,從而有利于胃腸道內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長,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保持腸道內正常菌群的平衡。如在日糧中常使用1 %左右的乳酸,1.5 %~2.0 %延胡索酸,1 %~3 %檸檬酸可改進日增重和提高飼料利用率并減少腹瀉的發生。
1.1.3 添加乳清粉
乳清粉的主要成分為乳糖、乳清蛋白、比例適宜的鈣磷等礦物質元素和豐富的B族維生素。乳糖很容易被早期斷奶的仔豬消化吸收,并且有促進消化道乳酸菌增殖、降低胃內pH值、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的作用,若在早期斷奶仔豬飼料中補充 10 %~20 %的乳清粉對腹瀉有一定的作用。
1.2 日糧抗原過敏引起腹瀉的綜合防治
合理添加維生素E在保持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用牛初乳或其他免疫球蛋白飼喂仔豬,可提高免疫力和成活率。
1.3 營養因子缺乏引起腹瀉的綜合防治
合理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高鋅日糧已作為控制仔豬腹瀉、提高生產性能的一項有效措施,乳酸鋅、氧化鋅、硫酸鋅等都可以作為飼料中的加鋅劑,其中以乳酸鋅效果最好;仔豬缺鐵的防治目前大多數都是在仔豬出生后2 d~3 d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鐵、牲血素或鐵鈷合劑等,選擇合適的鐵制劑,可以保證仔豬通過胎盤和乳汁得到足夠的鐵質,消除其缺鐵的現象;仔豬缺硒的預防方法:一是飼料中添加硒制劑,二是仔豬出生后3 d左右肌肉注射亞硒酸鈉注射液或亞硒酸鈉維生素E注射液,三是保證母豬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有足夠的硒攝取。
1.4 飼養管理及應激因素引起腹瀉的綜合防治
一是通過建立管理程序減少斷奶仔豬應激反應,如采取早期補飼、逐步斷奶、合理調整母豬的泌乳量、仔豬飲服電解質水溶液等。盡量減少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在豬場盡量做到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及產仔期間徹底消毒。對糞便及污水及時清除,注意仔豬保溫,防止賊風入侵。保持豬舍干燥、清爽;未吃完的飼料及時的處理,并且豬場要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體系。
2 傳染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2.1 不同年齡不同原因引起豬腹瀉的治療
腹瀉是由于腸蠕動加強,分泌物增多,導致大量的腸液、胰液喪失、鉀離子、鈉離子的丟失過多,在大腸段重吸收作用降低或消失而引起脫水、電解質丟失及酸堿平衡的失調。因此,在消除病因的前提下,采取強心補液、預防脫水、維護心功能、解除酸中毒、增強機體的抵抗力等治療原則。
臨床上多用0.9 %氯化鈉、5 %的葡萄糖、氯化鉀、維生素C、碳酸氫鈉等進行腹腔補液。對能正常飲水的豬口服補液鹽:葡萄糖20 g、氯化鉀1.5 g、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 2.5 g、飲水1 kg。
2.2 病毒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病毒性腹瀉沒有特效的藥物來治療,主要是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和疫苗的預防接種加以防治。豬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防治要點主要是供給乳豬充足的初乳,乳汁中含有抗輪狀病毒的抗體,從而使乳豬獲得被動的免疫。
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的防治措施:給與口服補鹽液,注意保暖和保持仔豬舍的干燥衛生,仔豬出生前6 h應給與足夠的初乳。在母豬產前20 d用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苗進行接種預防仔豬發該病。
2.3 細菌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主要還是從飼養管理、疫苗預防和藥物預防三方面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大腸桿菌致病的防治應在產前14 d~21 d注射相同血清型的菌株疫苗,4 mL/頭,發病嚴重的豬場仔豬出生后1 d~2 d注射相同血清型的菌株疫苗2 mg/頭,14 d~20 d注射2 mL/頭。也可使用長效土霉素、頭孢、長效恩諾沙星等進行三針保健。出現腹瀉癥狀的豬通過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治療,如復方新霉素、乳酸諾氟沙星與阿托品配伍,口服3 d~ 5 d能有效防治細菌性腹瀉。沙門氏菌的防治在出生后30 d~40 d用本地場相同血清型的君主疫苗首免。豬痢疾的防治:痢菌凈,治療劑量2.5 mg/kg體重,混與飼料中,每個療程7 d,服2個療程,療程間停藥3 d。
2.4 寄生蟲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合理的驅蟲程序是防治該類疾病的基礎,35 d~70 d的仔豬應進行1~3次驅蟲,懷孕母豬應在產前 3個月和產前1周進行驅蟲,后備、空懷豬及種公豬,每年驅蟲應保持在3次以上,育肥豬在春秋兩季對全群豬各驅蟲一次。經常及時清掃圈舍,將豬糞池集中發酵消滅蟲卵、幼蟲等。
3 中藥治療措施
根據病情禁食1~2次,充分供給冷開水,加入適量的食鹽,讓其自由飲用。
中藥方劑:明礬10 g、青黛10 g、石膏10 g、五倍子10 g、滑石粉5 g研為細末,放入飲水中或攪拌少量精料飼喂,喂量為每千克體重0.8 g,以上劑量即為一頭50 kg體重的豬的劑量,外服,分上下午2次,連用2 d。
對于尚未出現的腹瀉的仔豬,中藥劑量減半進行外服,以防感染,這樣可在短期內控制出豬群的疫情。
4 小結
仔豬腹瀉已經成為影響養豬業發展的一個嚴重問題,只有在飼養管理過程中采取有效地預防和治療措施,防止該病的發生,才能提高仔豬成活率,增加豬場出欄數,提高經濟效益,促進養豬業持續健康發展。